数字化转型 | 专家之声 | 杨春来:“1+N”融合管理体系该如何有效建立?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8-02 17:10
分享:

编者按

每个人都能塑造自己的品牌!近期,点亮智库·中信联正式推出百问创作者计划,帮助优秀创作者成就个人品牌。创作者通过百问社区创作投稿,可获得个人IP打造、推广流量倾斜、专属资料兑换等价值权益。本期百问创作者计划由杨春来女士分享对“1+N”融合管理体系的思考。

杨春来

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 多体系融合技术专家、优秀培训讲师、高级工程师;

国家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咨询专家、评定人员,升级版评定组长面试考官;

国家资深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专家;

擅长引导企业建立体系思维、助力转型发展。

说到管理体系,正在看文的您是否心里在想:这我很熟,但它太烦了!因为管理体系太复杂了,不止有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等等,在我们公司有这些体系,而且还越来越多!近几年还应用了比较热门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普遍大众认知里,一说到体系,基本就认为是做些资料拿个证,“两张皮”甚至“N张皮”现象比比皆是,再弄个什么“1+N”融合管理体系,会不会疯掉啊!

那么,什么是“1+N”融合管理体系呢?它真的适用于企业吗?

1、“1+N”融合管理体系适用于企业吗?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专业术语是如何定义管理体系的。GB/T 19000-2016《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GB/T 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45001-202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等标准中给出了与体系有关的理论解释,其中:

1)体系: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2)管理体系:组织建立方针和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说明:

1、一个管理体系可以针对单一的领域或几个领域,如质量管理、财务管理或环境管理。

2、管理体系要素规定了组织的结构、岗位和职责、策划、运行、方针、惯例、规则、理念、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

3、管理体系的范围可能包括整个组织,组织中可被明确识别的职能或可被明确识别的部门,以及跨组织的单一职能或多个职能。

3)质量管理体系:管理体系中关于质量的部分。

4)环境管理体系: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于管理环境因素、履行合规义务,并应对风险和机遇。

5)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用于实现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管理体系或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说明: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是防止对工作人员的伤害和健康损害,以及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场所。

从上述定义来看,体系,尤其是管理体系应该是帮助组织达成目标的工具,而不应该是累赘,“管理体系”定义的说明1中也明确说明一个管理体系可以针对单一的领域,如按GB/T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也可以是针对多个领域,如按GB/T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GB/T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45001-202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建立的整合管理体系。而“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定义都说明了这些体系只是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或管理特定内容的管理体系。所以,从定义来看,一个组织所建立的各种管理体系应该是可以融合的管理体系,而非必须是独立存在的管理体系。

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出现之前,很多企业也都进行了所谓的多体系融合,但笔者认为,虽然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将所有其发布的所有管理体系标准结构统一为高阶结构,那些体系的融合也大多数只是专业管理工具在条款上的形式融合,并没有做到灵魂融合。

而“1+N”的说法来源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发布初期为了解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其他专业管理体系的关系时,两化融合专家提出的体系融合愿景,即“1”指的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N就是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能源、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的专业管理体系。当时,很多人,包括笔者都不以为然,认为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1987年就有了国际标准了,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2017年才成为国家标准,谁有资格融合谁呢?但经过基础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贯标,笔者在这里负责任地表明如下观点:企业“1+N”融合管理体系是可以存在,也应该存在的,而且应该在升级版贯标领域有效地存在于AAA级及以上的企业之中!

2、为何要建立“1+N”融合管理体系

为何要建立“1+N”融合管理体系,并且AAA级及以上企业更应该建立?

企业里从事体系管理的人员都了解,大家熟知的三体系(即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很多企业最先导入的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因为该体系中明确的主线要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活动密切相关,如产品设计开发、采购、生产、检验等业务管理工作,其他要求也覆盖了企业的基本管理活动,如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等。所以,最早被企业熟知的是质量管理体系,但认真研究ISO9001的历次版本,虽然其历经了87版、94版、2000版、2008版及现在的2015版等5次换版,其核心思想是没有变的,也从未覆盖完企业所有的管理活动,如财务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等。

为了让企业在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诸如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能源、食品安全、信息安全、资产、知识产权等各种专业管理体系标准不断出台,以明示各种专业管理的细化要求,在此背景下,某部门的实际工作会根据不同专业管理体系的要求而不断优化或增加新的响应动作。如果没有融合的思维,很有可能出现某项工作为了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形成了一些文件记录,为了满足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又形成了一些文件记录,而且这些文件和记录还很有可能与实际工作并不匹配。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经常会被认证机构查阅的《岗位说明书》,如果具备融合思维,这个《岗位说明书》中应该就包含了各个专业管理体系标准都会要求的学历、经验、技能等具体要求,也会根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明示哪些岗位有职业禁忌要求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贯标进入后,会根据AAA级要求,明确哪些岗位是数字化岗位及其职位序列等。如果不具备融合思维并且也未建立融合机制,大概率会出现多个文件来描述上述内容,造成文件使用者的困惑,也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管理成本。

为此,很多企业开始尝试多体系融合,“三标一体贯标”的说法也逐渐成为贯标企业的熟词,因为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将其发布的所有管理体系标准结构统一为高阶结构,同为ISO发布的ISO9001、14001、45001在条款上是容易整合的,但笔者在审核这些企业时发现,很多企业的“三标一体贯标”仅仅是进行了三个标准的条款对照整合,形成所谓的一体化标准体系文件,并没有从企业实际的管理活动来考虑,是标准的条款融合,而不是企业实际管理要求的“灵魂融合”。

这样的条款融合,有些标准要求是被僵硬地照搬,有些标准要求找不到落地的渠道,其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再导入新的管理体系要求,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等等,因为这些管理体系标准条款并不完全对应,在按标准条款融合的思路下,到底是以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条款为主,还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条款为主,或者其他管理体系标准条款为主?按标准条款融合的管理体系无法有机地融合不断增加的新管理体系要求,无法形成开放式的融合管理体系,因此,各个专业管理体系只有独立建立,形成了“N张皮”。

笔者认为,企业运作需要的管理体系应该只有一个,可以称为“大体系”,随着企业新型能力建设工作不断深入,形成AAA级(领域级)能力更需要这个“大体系”有机运转,所有的专业管理体系都是为“大体系”服务的,这个“大体系”中的相关工作,尤其是主营业务活动的相关工作如果没有融合思维去响应各方要求,AAA级(领域级)能力要求的“自动采集组织运行各环节的主要数据”中的“主要数据”很可能都无法聚焦,更谈不上自动采集,如化工企业某装置的生产记录、检验记录中有关产量、质量方面的数据是质量管理体系关注的主要数据,但该装置安全风险较大,其运行参数也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关注的主要数据,融合思考时,就会尽量整合呈现该装置运行相关的所有应该考虑的事项,也才能让数字技术赋能业务运行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来源:点亮智库&中信联公众号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