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企业数字化发展由低到高大致将经历5个发展阶段,分别为规范级、场景级、流程级、平台级和生态级。万余家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整体处于探索期,全国超过80%的企业仍处于场景级以下阶段,主要在关键业务活动方面开展了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应用,提升业务活动运行规范性和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流程级的业务集成优化、要素互联互通的企业占比不超过15%,极少数企业实现了整个企业内以及企业之间全要素、全过程互联互通和动态按需配置。企业虽然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了系列创新工作,但多数企业尚未形成数字时代核心竞争能力,在产品创新、运营管控、用户服务、生态共建、员工赋能、数据开发等方面的数字能力均有很大提升空间,亟待增强。
【Note】
“无法度量就无法管理”,为支持企业量化分析数字转型的现状,明确转型方向、目标、重点和路径,参照国际标准ITU-T Y.4906《产业数字化转型评估框架》以及团体标准T/AIITRE 10001《数字化转型 参考架构》研制形成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体系,已部署在线上诊断服务平台(www.dlttx.com/zhenduan),从数字化转型“往哪儿走”、“做什么”、“怎么做”和“结果如何”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在线诊断对标服务。万余家企业诊断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整体处于探索期,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企业虽然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了系列创新工作,但多数企业尚未形成数字能力体系,在产品创新、运营管控、用户服务、生态共建、员工赋能、数据开发等方面的能力还不足以支持推动模式、业态等全方位、深层次的数字化转型变革。如表1所示,2020年具备并行协同研发能力的企业比例约为30%,具备一体化运营管理能力的企业比例不足20%、具备客户服务快速响应能力的企业比例不足三成,具备供应链协同能力的企业比例不足15%。
表1 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指标情况
一级 | 二级 | 指标 | 指标解释 | 2020年 |
融合应用(企业) | 研发 | 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 | 应用了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例 | 73.0% |
具备并行协同研发能力的企业比例 | 基于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或生产制造等相关业务活动的集成优化实现流程驱动的并行协同研发设计的企业比例。 | 33.4% | ||
制造 |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的平均值 | 52.1% | |
数字化车间普及率 | 基于流程驱动的生产过程及作业现场数字化,实现基于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的自动优化配置的车间的比例 | 28.9% | ||
管理 | 关键业务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 | 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各个重点业务环节全面融合应用的企业比例 | 48.3% | |
具备一体化运营管理能力的企业比例 | 实现研发、生产、采销、销售等运营管理主要环节之间的数据互通和流程驱动的运营管理集成优化的企业比例 | 17.1% | ||
服务 | 具备客户服务快速响应能力的企业比例 | 面向客户需求建立各业务系统间串联响应体系,协同满足用户需求的企业比例 | 27.9% | |
产业生态(企业间) | 产业链供应链 | 具备供应链协同能力的企业比例 | 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的相关业务系统间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供需匹配和企业资源精准调度的企业比例 | 14.5% |
数据共享 | 建设数据交换平台的企业比例 | 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全企业或生态合作伙伴间多源异构数据的在线交换和集成共享的企业比例 | 9.1% | |
赋能平台 | 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 | 有效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生产方式优化与组织形态变革,并实现核心竞争能力提升的企业比例 | 14.7% | |
工业设备上云率 | 企业实现了与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并能够进行数据交换的工业设备数量占工业设备总数量的比例 | 13.1% | ||
关键业务上云率 | 在研发设计、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某一或若干关键业务上实现业务系统上云的企业比例 | 27.9% | ||
创新转型(结果) | 新能力 | 数字能力普及率 |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聚焦跨部门、跨业务环节,建成支持主营业务集成协同的流程级能力的企业比例 | 18.7% |
新模式 | 开展个性化定制的企业比例 | 开展个性化定制的规上离散制造企业占全部规上离散制造企业的比例 | 9.7% | |
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 | 开展服务型制造的规上离散制造企业占全部规上离散制造企业的比例 | 27.9% | ||
新业务 | 大中型企业数字业务收入占比 | 企业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将数字化的资源、知识、能力等进行模块化封装并转化为产品/服务获得的收入占大中型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 | 4.3% | |
新企业 | 数字企业普及率 | 在整个企业范围内以及企业之间,通过核心能力数字化、模型化、模块化和平台化,推动全要素、全过程互联互通和动态按需配置,实现以数据为驱动的业务模式创新的企业比例 | 0.25% |
来源:点亮智库&中信联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