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2018年,市经信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紧紧围绕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以权力清单公开、财政专项资金公开、支持企业政策公开为重点,做到政策及时公开、项目及时公示、信息及时更新,不断深化信息公开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不断提高政务服务工作的透明度,我委主动公开的信息未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也未出现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
一、政府信息公开情况
(一)行政权力公开工作。全面完成“一张网”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委官网与湖北省政务服务网实现互通互联,权责清单实现同源发布。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行政审批事项的认领和服务指南的发布工作,认领和发布完成率均为100%。市经信委权责清单(30项),其中公共服务1项(咨询);行政许可11项(电力设施安全1项、融资担保审批3项、设立初审1项、化学初审6项);行政确认1项(电网并行);行政强制1项(电力);行政奖励1项(电力);行政检查4项(融资担保、民爆、煤炭、电力);其他权力11项(备案6项、备案换证1项、资金分配3项、供电设立初审1项)。推进“一次办”向“马上办”、“马上办”向“网上办”改革,加快实现“网上办为常态,网下办为例外”。
(二)财政专项资金公开工作。坚持市经信委各财政专项资金都做到专项资金政策体系及申报流程100%公开,专项资金操作环节100%公开。发布通知20条,修订更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5篇,资金项目公示公告46条,在线咨询答复15条。截止12月底,我委2018年专项资金执行情况已全部对社会公开。按市财政局要求,对市经信委组织的对外公开招标和竞争性谈判等政府采购事项进行全流程公示公告,对2018年度部门预算公开、收支情况以及2018年度部门决算信息公开按时进行了公示。
(三)支持企业政策公开工作。进一步强化支持企业政策公开工作。我们对原“政策文件”版块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包括国务院文件、省政府文件、市政府文件、市经信委文件和政策解读,新建《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可提供各类主要关键字的文件检索服务,进一步提高了政策信息公开服务的效率。
(四)重要工业信息公开工作。对照我委工作职能,根据市经信委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公开指南进行信息公开。2018年度,市经信委政务网站发布信息3291篇,政务网站访问浏览总人数达到567133次,委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115期,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4639人,微博发布175篇。
(五)回应解读情况。2018年,我委通过新闻发布会、网上群众工作部、政策解读等方式回应社会和企业关注的重点事项。我委参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召开武汉名优创新产品(重庆、青岛)展销会和第二届中国工业设计展览会新闻发布会。共处理“阳光信访”系统转办件9件,市长专线38件,城市留言板12件。公开回复城市留言板在线留言12条,回复政务网站咨询建议22条。回复政务网站咨询建议26条,对我市新能源汽车补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政策和做法进行回复解读。未收到依申请公开、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二、主要工作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政府信息公开责任。我委一直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市经信委信息公开工作由委党组统一领导,市经信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日常领导工作。市经信委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分管主任对分管的业务工作负责,分管综合处的分管领导任新闻发言人,办公室综合协调、制定机关政务公开工作方案、督促各责任部门及时公开信息、编制年度信息公开报告,行政审批处负责依申请公开、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信息中心负责网络信息统计分析,维护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信息发布平台,机关各部门是政府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
(二)加强渠道建设,多形式多平台发布信息。我委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和信息发布工作,除政务网站外,今年继续加强与长江日报、武汉电视台、武汉指南等市属主流媒体的合作力度,会商长报和电视台敲定宣传合作版面和内容。2018年,长江日报发布我委技改、“万千百工程”、投资等专题报道32个专版,武汉电视台刊播我市工业经济专题新闻60余条,武汉指南刊发民营经济、创业专题报道13篇,突出宣传工业转型升级和全市工业经济重大事项,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抓好内容建设,加强工业经济政策和信息公开工作。围绕为企业服务抓好栏目调整和内容建设工作。2018年,按照以方便企业查询和接受服务为重点,我们对网站布局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对部分栏目进行了优化和归并,在内容建设上强化了信息更新的频率,并高度重视“两微一端”建设与服务,有效地扩大了扶持政策的覆盖面,信息公开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
市经信委门户网站界面形式和内容距离国家和省市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2018年,我委已完成新的门户网站建设工作,预计2019年初上线运行。新门户网站具有扁平式简约风格,响应速度更快,提供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互动参与、移动服务等多种应用,将成为全市工业经济信息公开的窗口、公共服务的平台、公众参与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