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过程
去年9月工信部正式批复武汉市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今年年初《武汉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被列为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我局认真履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有关规定,开展《方案》编制工作。
编制过程中,我局积极抢抓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部署要求,以及省市领导系列批示精神,对标学习长三角、大湾区等先进地区经验,努力将党政代表团学习考察成果转化为具体举措。经开展实地调研、座谈研讨、征求意见、专家论证等环节,形成《方案》初稿,并经市委、市政府研究通过后印发实施。
二、编制原则
一是突出双区联动。紧紧把握人工智能从技术到产品转化的重大机遇,与武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紧密衔接,推动人工智能深入拓展到产业、园区和应用场景。
二是突出产业导向。以产业发展为主线,在软件领域,发展算力、算法(大模型)、数据三大领域,实施人工智能伙伴计划。在硬件领域,发展智能芯片、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装备四大产业,实施人工智能产业提能计划。
三是突出应用先导。充分发挥武汉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突出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五大领域,实施人工智能场景应用计划。
三、主要内容
《方案》总共分为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三个部分。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精神,推进武汉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双区联动”,逐步培育带有鲜明自主可控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助力武汉建设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到2025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形成算力、算法、数据、场景“四位一体”协同发展生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科技策源高地、算力算法创新高地、产业集聚高地、场景应用高地、人才培养高地。
(二)主要任务
《方案》提出了6个计划和20项具体工作任务。
一是实施人工智能技术突破计划。加强人工智能理论创新,支持高校院所在图计算、数据治理、大模型、机器视觉、遥感图像解析等方面形成10项以上独创性、首创性技术。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聚焦基础平台技术、大模型关键算法、可信人工智能等开展攻关,形成不少于40项共性技术创新成果。
二是实施人工智能要素伙伴计划。围绕算力、大模型、数据构建伙伴计划。加强与头部企业合作,建设算力统筹调度平台,到2025年全市总算力规模超过1500 PFLOPS。建设跨模态大模型通用人工智能平台1个,在电子信息、工业质检、教育、医疗、遥感等行业打造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垂直行业模型10个以上。在企业登记监管、卫生健康、教育、交通运输、气象等领域建设5个以上公共数据集。
三是实施人工智能产业提能计划。聚焦智能芯片、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装备四大细分产业,打造产值过百亿级企业1-2家,过10亿级企业20家以上,新增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3家以上。新招引10家以上相关领域龙头企业。
四是实施人工智能场景应用计划。推进智能制造“迭代升级”,形成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武汉方案”,建设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160项以上。推进智能建造“自主可控”,以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建设80项以上应用场景。推进智慧医疗“多场景协同”,在智慧医院、医疗影像设备、智能手术机器人等方面,建设80项以上应用场景。推进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形成全国领先的智慧教育新模式,建设70项以上应用场景。推进智慧城市“数智治理”,在智慧停车、水务治理等方面建设20项以上应用场景。
五是实施人工智能集聚发展计划。东湖高新区聚焦武汉新城核心区,重点建设光谷数字经济产业园,集聚形成武汉人工智能创新示范区。武汉经开区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重点建设环太子湖数字经济产业园,集聚形成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示范区。临空港开发区依托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集聚形成数据安全示范区。各区建设人工智能特色园区。
六是实施人工智能生态营造计划。推动龙头企业、科研机构联合建设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普惠人工智能服务。组建10个院士团队开展前沿领域研究,成长30名以上武汉英才产业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万名算法专业技术人才。按照产业发展“10个一”要求,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培育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为推动《方案》实施,提出4个方面落地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加大对人工智能先导区建设统筹指导和工作推进力度,建立全市人工智能统计监测制度。完善智力支撑
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对人工智能产业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人工智能专项基金,提出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政策
三是加强交流合作。加强与人工智能先进地区互动,密切各类交流合作,定期开展供需对接活动。
四是持续宣传推广。强化对全市人工智能的宣传推广力度,策划举办国际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各类重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