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025年工作要点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4-08 09:19
分享:

一、总体思路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经济和信息化工作意义重大。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坚持制造强市战略,推进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为努力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担当主力军,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武汉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重点工作

(一)做好工业发展总体规划谋篇布局

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充分发挥市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推进各成员单位清单化落实具体工作任务,进一步凝聚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大力量。做好工业“十五五”专项规划编制聚焦长远发展规划,坚持“四化”同步发展,高质量编制武汉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十五五”规划和细分产业专项规划,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强政策储备和专项课题研究强化调研工作和智库建设,围绕政策研究、产业研究、规划研究、活动策划等方面,聚焦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系统性综合分析研究,力争形成一批高质量政策供给。

(二)更大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全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红”。落实好一季度工业稳产增效,抓好春节等重点时段工业企业生产组织和开工协调,加快工业重大项目建设。精准调度工业生产。加强形势分析研判,结合各区实际分区分月细化分解年度目标,精心组织生产协调,适时出台稳增长激励措施,提高调度有效性、科学性。巩固重点项目支撑聚焦我局牵头的“推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加快发展”“筑牢数字经济根基”“推进实施占频保轨行动”“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和战略备份基地规划建设”和“工业大规模设备更新”的“4+1”投向,持续跟踪、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两重”“两新”政策支持。

(三)巩固提升传统支柱产业

钢铁石化促进武钢有限无取向硅钢项目投产达产,推动武钢有限高炉低碳改造,服务硅钢产业链园区建设,加快布局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等先进金属材料。支持重点企业化工新材料产品推广应用开拓市场,协同推进中韩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支持武汉化工区提档升级。消费品挖掘新消费领域,在宠物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赛道培育新增长点,加快开发数智诊疗、家用机器人、新一代低空飞行器等新产品,拓展消费应用场景。大力支持家电产业发展,加快小米家电产业园建设,支持格力暖通等企业释放产能。燃油汽车。完善新型燃油车产业链研发体系,推进燃油车智能化水平提升,支持发展掺氢、纯氢内燃机技术和铝合金、碳纤维等轻量化材料应用。

(四)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

光电子信息。落实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和突破性发展工作方案,研究制订集成电路产业政策,重点围绕存储器、化合物半导体等领域强链补链,加快推进先进封装、印刷显示、光电集成等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产品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落实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和突破性发展工作方案。持续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建设,打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特色园区,规划建设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推动东风云峰、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等企业释放产能。高端装备。落实突破性发展高端装备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和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试点示范行动方案,支持东湖高新区保持激光设备产业的领先优势,武汉新城加快建设工业母机产业园,武昌区、新洲区建设船舶设计、研发、制造产业集聚区,东西湖区、江夏区加快推进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储能装备产业集聚

(五)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软件。落实开源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开源体系建设,筹建武汉开源社区、开源创新中心等。聚力突破工业软件,承建“工业软件生态共性平台”,统筹软件园区建设,打造武汉工业软件园,加快建设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网安基地软件园。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落实突破性发展生命健康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壮大传统中药、化学药基本盘,重点发展生物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突破发展生物酶、类器官芯片等产业。支持医药龙头企业“出海”,持续推进医企融合向纵深发展。人工智能。研究制订新一轮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支持政策,高质量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打造工业智能体、医疗智能体、教育智能体、法律服务智能体等智能体产品矩阵和市级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园区。商业航天。落实推进商业航天突破性发展政策措施,聚焦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围绕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服务链“四链”融合,推动构建“箭、星、网、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低空经济。落实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聚焦低空制造产业,推动普宙科技、电鹰科技、旭日蓝天等本土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布局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新赛道,推进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汉阳区建设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

(六)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推动落实武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着重解决体制机制创新,加大知识产权融资及交易的试点,聚焦6大方向13个细分领域,“一业一策”制定2025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加快未来产业研究院建设,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七)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优化产业空间。落实“工业上楼”行动方案、产业引导指南、建筑设计指南,出台新一轮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围绕推进工业园区规范化、高端化、专业化、智慧化、绿色化升级,建立“两标”(建设标准、服务标准),以“三园”(现代产业园、特色产业园、都市工业园)建设为突破口,完善“四系”(布局体系、目标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实现“五化”发展。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能级。聚焦重点产业链,持续完善“链长+链主+链创”融合机制,加快产业规模化提升和集群化发展;加快建设光电子信息、“武襄十随”汽车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区依托特色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特色产业集群。

(八)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强化产业基础再造。瞄准工业“五基”方向,持续突破工业母机、关键原材料、机器人、高端软件等核心领域。加大“四首产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首轮次工程流片芯片)政策支持力度。推进供应链融合提升。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加快国家(诊疗设备)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支持长江汽车产业供应链建设,引导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签订长单、技术合作等长效稳定供给机制。开展供应链招商推动头部企业加速出海,开展汽车、光电子等优势产业链联合招商,举办专题供需对接活动;推动企业“走出去”,组织企业参加中博会、进博会、香港创意设计博览会、汉诺威工博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

(九)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首批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各项任务落实落地,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第二批产业联合创新实验室。依托华工科技、长飞光纤、亿咖通、人福医药等行业龙头企业,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成果中试孵化和工程化开发,打造一批产业链标志性创新项目。加快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持续抓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争创北斗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国家信息光电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建设,围绕前沿领域和优势产业,建设中试平台。打造创新应用场景。发挥好“场景办”作用,统筹建设场景创新实验室,在“汉企通”服务平台上线场景对接专区,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征集应用场景案例,打造形成标志性、引领性示范场景。

(十)加快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提升数字基础设施。落实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行动方案。优化升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争创全国首批“万兆先锋”城市,推动国家(武汉)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建设,加快部署5G-A网络和50GPON端口,打造万兆应用试点示范案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落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滚动实施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完善“未来工厂”四级梯队,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集中攻关智能芯片、多模态大模型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夯实算力、算法、数据等技术底座;扎实推进“人工智能+”,推动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升级,鼓励电子信息、汽车、纺织、石化等行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发布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汇编。

(十一)全力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实施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建立健全绿色制造体系和推进机制;扩大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消费品、化工等重点领域绿色工厂覆盖面,培育打造重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持续推动先进环保技术装备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紧盯新能源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主攻赛道,建立健全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促进上下游产业协同规范发展。

(十二)加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创新型企业培育。积极培育生态型龙头企业,强化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单项冠军培育;聚焦光电子信息、智能网联汽车等赛道,探索实施“种苗工程”分层分类、动态建立“幼苗层”“青苗层”“壮苗层”企业库,力争培育一批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夯实“小进规”培育根基持续开展“小进规”攻坚,全面摸排潜力企业,做多做实“小进规”培育库,扩大培育企业底盘。充分发挥线上“小进规”培育服务平台作用,推动培育工作数字化和常态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新进规工业企业兑现免申即享奖励资金,推动工业企业进规纳统。中小企业培育。统筹推进“七万工程”,研究制订中小企业民营经济2025年工作要点,开展万名创客招引,举办“有梦想、到武汉、一起创!”“一月一链”“早餐汇”等系列活动,持续推进专精特新独角兽企业培育,建立独角兽企业培育库。深化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扎实开展民营企业分级帮包、千局联千企、工业项目协调解难等活动;对上市公司加大并购重组,对科创中小企业加大股权融资,对创业人才企业加大创业政策的帮扶;推动“汉企通”服务平台集成企业全生命周期全类别服务,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诉求处理通道。

(十三)进一步强化关键要素保障

强化基金支持。发挥好基金办作用,建立创业投资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对接机制,动态更新市级产业基金投资矩阵图和投资方向指引;聚焦重点产业链,吸引集成电路、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专项等国家级产业基金在汉落地。引导和支持国资与AIC合作,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一级市场,解决私募股权融资不足、银行参与不充分的问题。加强人才支撑。着重推进“楚材聚汉”工程,加大科创人才、乡贤、科学家回汉创业投资,大力发展校友经济;跟踪服务好前两批先进制造领域“武汉英才”,提升“科技副总”服务效能;建立动态的产业高端人才库和科创企业库,用好人才基金,留住本地高端人才,培育未来精英企业家。强化安全保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将安全生产与工业经济发展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督导,强化国防科工、船舶制造、民爆储存行业安全监管和工业行业安全管理。推进实施工业领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加强重点领域安全防范,深化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督促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动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