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024年工作要点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2-19 14:40
分享: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快武汉“三个优势转化”,着力实施新型工业化“七大工程”,巩固和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持续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努力在全省打造制造强国高地中当先锋、打头阵,担当主力军,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武汉实践。

、重点工作

(一)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

完善推进新型工业作机制。发挥市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健全定期调度、重点任务清单化管理、考核督办、宣传引导等四项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产业推进机制。建立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钢铁石化、人工智能、未来产业等6个市级产业工作专班和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商业航天、氢能、纺织服装等4个局内产业工作专班,明确年度重点工作,按季度调度推进。发挥优势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统筹推进全市五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加快全市“965”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我局牵头7条产业链发展。

(二)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全力实现一季度工业经济“开门红”。落实好工业稳增长加力行动,加快工业重大项目建设,强化企业培育,抓好春节等重点时段工业企业生产组织和开工协调强化工业经济运行。健全落实市级月度统筹调度、市经信局分区督导、市区街(园区)三级包保服务三项机制,强化全市40户重点企业和产值排名前200户工业企业“一企一表”服务。开展工业项目“大建设”活动。组织实施工业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项目开工、投产,持续推进在建工业项目建设。

(三)巩固传统支柱产业

钢铁产业。落实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方案。深化与宝武集团合作,调度企业满负荷生产。石化产业。落实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方案。服务中韩石化大修和老旧装置更新改造,协调煤码头建设等诉求。纺织服装产业。落实支持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举办武汉时装周、武汉时裳产业荟、中国汉正街服装服饰博览会等活动。家电产业。加快美的暖通、海尔电器等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建设,策划引进TCL压缩机、集成电路等核心零部件企业以及小米大家电等项目。食品产业。塑武汉国潮食品品牌,增强仟吉、汪玉霞、扬子江、大汉口热干面等一批本地特色食品品牌影响力。

(四)壮大优势产业

光电子信息产业。落实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和突破性发展工作方案。加快烽火智慧光网、光迅高端光电子器件等项目建设。深化“双链”试点建设,组织3个协同创新联合体和稳定配套联合体开展对接合作服务活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落实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和突破性发展工作方案。推动东风岚图、吉利路特斯、东风云峰等加速释放产能。保持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总里程全国领先,打造“双智”协同发展示范先锋城市。高端装备产业。落实突破性发展高端装备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和突破性发展工作方案加强国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培育。督促武昌区、新洲区加快绿色智能船舶设计建造集聚区建设。

(五)培育新兴产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落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工业软件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进武汉软件新城四期、光谷数字经济产业园、网安基地软件园、经开区汽车软件园建设。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落实突破性发展生命健康产业三年行动方案。推广九信中药牵头的中医药创新联合体“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模式。氢能产业。完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溯源管理服务平台,建立氢燃料电池汽车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加快氢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人工智能产业。落实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施方案。谋划培育人工智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国产自主可控人工智能大模型开源开放平台,支持各区结合自身优势建设一批人工智能特色园区。商业航天产业。加快武汉卫星数据应用公共平台建设。低空经济产业。高起点建设武汉市低空经济产业园,推动低空飞行器载货载人、遥感测绘、环境保护、应急救援、农林植保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六)布局未来产业

实施武汉市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聚焦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未来显示、新型储能等领域,“一业一策”制订推进措施。统筹实施前瞻技术攻关、创新平台提升、成果转化支撑、应用场景拓展、优质企业培育等5大行动。

(七)推动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

提升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能级。制订光电子信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方案,完善1+N集群发展促进矩阵体系。制订“武襄十随”汽车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方案,指导100家发动机系统等领域特色零部件企业转型,配套小鹏汽车、吉利路特斯、岚图、猛士新能源越野车等整车新项目。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加快3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畅通集群内外部协作网络,提升集群专业化配套能力。壮大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规模。推动4个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建设,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区因地制宜培育一批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强化产业基础再造。聚焦我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分类分级建立并动态调整典型产品短板技术攻关库、长板技术储备库、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库。推进供应链融合提升。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加快国家(诊疗设备)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对象建设。支持华纺链发展、长江汽车产业供应链、九州医药供应链建设。开展招商强链延链补链。制订实施制造业光电子信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链主”招商实施方案。聚焦100家“链主”企业,开展工业招商活动,签约落地一批工业项目。

(九)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制订武汉市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开展“链式”协同创新,推动龙头企业带领上下游企业建设制造业创新联合体。强化人才支撑。实施“武汉英才”计划,提升“科技副总”服务效能,实施“万企育才”中小企业培训工程。

(十)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推进数字基础设施扩容。试点部署5G-A网络和50GPON端口,加快6G技术研究。在汽车、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3个重点行业开展“标识贯通”行动。提升数字核心产业。巩固提升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优势,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建设。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化“未来工厂”体系建设,新打造一批数字化产线、智能示范项目(车间)、标杆智能工厂。建设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平台和创新中心,推动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实施应用场景开放。持续开展应用场景“揭榜挂帅”工程,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新兴领域遴选揭榜项目并推广应用。

(十一)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大力开展节能降碳。实施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提出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降碳措施。加快钢铁、电力、石化等6类重点行业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技术改造。实施绿色制造。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新创建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引导国家级绿色工厂申领“企业绿码”。壮大绿色环保产业。支持中韩石化生物煤油和废旧塑料回收利用、东风鸿泰固态电池试制线、瑞科美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物理法再生二号产线等项目建设。

(十二)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狠抓“七万工程”落地。实施《加快培育中小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方案》。开展万名创客招引,举办“有梦想、到武汉、一起创!”系列活动。加快企业梯次培育。深化“小进规”攻坚,建立“小进规”线上培育平台、“一企一专员”对口服务机制、“育担贷”专属金融产品,强化“三库一表”工作推进模式。推进专精特新壮大,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领军企业、上市企业等三个“培育库”。强化国家单项冠军培育。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分级分类帮包机制”落地,加快建设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站,推动“汉企通”服务平台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诉求处理通道。

(十三)强化生产要素保障

强化空间保障。落实“工业上楼”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工业“上楼”。编制“双百”园区建设项目清单、基础设施清单,按照推进计划、任务节点、形象进度逐月调度、现场督导。保障电力稳定供应。动态掌握电煤供需、库存、机组运行情况,确保电源侧稳定供应。强化电力负荷监测预警,确保主电网安全。强化安全保障。制定实施工业行业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健全局领导重要节点分区督导工作机制,做好国防科工、船舶制造、民爆、电力行业监管和工业行业管理。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