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工作要点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2-28 17:10
分享: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工业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和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在全省加快建设全国制造强国高地、数字经济高地中当先锋、打头阵,担当主力军,为加快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武汉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二、重点任务

(一)全力实现工业经济“开门红”

1.精心组织工业生产。以“3+4+3”重点区域为支撑,抓好重点时段工业企业生产组织和开工协调,强化要素保障和供应链保畅。分级开展重大增长点跟踪调度,推动汽车、电子信息、烟草、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合理排产、优化结构。

2.推动项目攻坚提速。紧盯重点区域,做好“一对一”精准调度;紧盯近两年参加省市集中开工活动、2022年招商签约亿元以上以及在建10亿元以上等3类重点项目,早复工、早开工、早投入;紧盯技改示范标杆,组织开展新一轮高质量工业技改行动,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

3.全力做好一季度“开门红”工作。落实全市一季度开门红“十大行动”,开展工业系统一季度“开门红”稳产提质行动,抓好一季度主导产业提升、中小企业培育、“双百”园区建设、电信业务市场拓展等工作。

(二)促进工业经济稳中提质

4.加强工业经济调度。开展“挖潜力、解难题、稳增长、促好转”专项行动,坚持常态化“周监测、月通报”和重点时段“日监测、周通报”机制,狠抓时序进度。持续紧盯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逐户包保,聚焦痛点、难点、堵点,着力优服务、稳生产、促发展。

5.抓好工业投资调度。对照全年投资目标任务,分解任务精准到区、落实到月,“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调度、一季一考核”。开展“促进重大工业项目加快建设与新项目开工”专项行动,健全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按库全力挖潜扩投,在项目结余投资、工业技改、多招多开等方面下苦功,确保重大项目应开尽开、应开快开、应投尽投。

(三)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6.提升支柱产业能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制定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建设光电子信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依托光通信、激光、新一代信息网络龙头企业,建设协同创新联合体和稳定配套联合体。大力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链招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出台促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战略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建设“武襄十随”汽车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国家产业基地做强主导产业,延伸配套产业,提高融合发展水平。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7.打造优势特色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定高质量建设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实施方案。建设一批特色软件园区。举办中国软件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和招商引资专场会,引进一批软件产业项目。高端装备产业,制定突破性发展高端装备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和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试点示范行动方案。加快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化转型,入选一批国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现代消费品产业,制定武汉服装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和政策措施。着力振兴汉派服装,推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建设。先进基础材料产业,钢铁领域,支持建设5000立方米世界一流水平的巨型高炉,推进超低排放技术改造。石化领域,推进28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锂电材料生产研发一体化等项目建设。

8.培育壮大新兴、未来产业。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支持龙头等企业发展壮大,推进医疗器械产业链招商,加快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航空航天产业,加快卫星应用公共平台建设,推进火箭、卫星、天基物联网等项目尽快达产增效。网络安全产业,加快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建设,推进建设一批网络空间安全实验室。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北斗、氢能、区块链、元宇宙等一批新兴未来产业。

(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9.完善制造业产业链。动态更新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图谱,针对性开展技术攻关和招商引资。支持核心部件、关键材料等企业与整机企业协同攻关,努力填补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空白。

10.强化产业创新支撑。研究出台武汉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三年行动方案,梳理我市制造业领域短板弱项及“杀手锏”技术。提升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服务能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展“科技副总”选派和“武汉英才”先进制造业领域人才遴选工作。

(五)加快培育市场主体

11.完善优质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研究出台推进优质企业梯度培育的实施方案。全力做大做强本土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育苗行动”、“工业企业小进规攻坚行动”、“专精特新培育壮大行动”、“优质企业融资上市行动”。强化国家单项冠军培育。

12.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召开全市突破性发展民营

经济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大会。研究出台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突破性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市、区、街、站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联动机制。

13.积极推动产业供需对接。在重点行业、工业技改、工业“三新”、优质企业、数字经济应用场景等领域组织开展产业供需对接会,助力企业拓展市场循环。

(六)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14.充分发挥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统筹职能。落实支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政策。制定出台加快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出台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探索建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统计分析模型和数字经济发展评估体系,开展数字经济试评估。

15.夯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双千兆”城市建设,高标准打造5G网、千兆光网、工业互联网。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加快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超算中心建设及扩容。

16.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推动未来工厂建设。高质量承办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梯次培育和建设“双跨-行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做实数字经济载体建设,推动一批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和提档升级。

17.加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光芯屏端网”等优势产业,在6G、量子科技、元宇宙等数字经济新赛道持续发力。大力开展数字经济招商。推动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开放创新。持续开展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揭榜挂帅”工程,遴选一批市级标杆项目。

(七)抓好工业招商引资

18.探索建立工业招商新机制。出台工业招商引资工作方案,制定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工业项目招商机制。紧盯集成电路、汽车、医疗器械和新材料等产业链,面向发达国家和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开展重点产业链式招商和重点平台流量引导招商。

(八)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19.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举办第六届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第五届“黄鹤杯”工业设计大赛。

20.促进工业绿色化转型。制订工业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钢铁、石化、建材、电力等领域碳达峰路线图。大力推动绿色制造,推进传统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探索开展绿色诊断,精准实施一批绿色提升项目。

(九)强化生产要素保障

21.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工业发展。彻执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的决策部署,指导督促全市工业企业及园区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统筹有关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材料产能储备,全力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

22.强化电力保障。统筹做好迎峰度夏(冬)负荷高峰时段及重要时间节点电力保供。强化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重要用户、重大活动涉电协调服务和保障。

23.强化空间保障。深入推进“双百”园区建设,创新“两个一百平方公里”工业园区运营机制。制定工业园区建设“三张清单”“两图”,按计划推进新增工业净地整备、闲置用地处置与园区提质增效。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