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养机制的建议》收悉。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坚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全市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 7077 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432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348 家的梯度培育体系,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创新能力逐步提升、社会贡献日益凸显,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您的建议关注我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分析了企业在研发、政策、融资、人才等方面存在的困难问题,提出了引入高校参与企业培育,加大创新支持力度,提高金融适配度,完善发展生态等意见建议,立足实际、针对性强,对于我们推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工作有重要的 参考意义,针对您的意见建议我们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加大人才培养,提升创新能力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2021 年 10 月,我市在全国主要城市中率先发布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 政策《武汉市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 年 9月我市印发《加快培育中小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方案》,2025 年3月出台《武汉市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通过人才供给、融资保障、市场拓展、研发创新等多个维度加大支持力度。近两年,市、区财政采取“免申即享”方式拨付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5 亿元,真金白银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在企业一线研发人员和技术工程师中,培育 470 名先进制造领域“武汉英才”,给予每名(个)入选人才(团队)6万元资助资金。在全市高校院所的教授专家中选派 450名“科技副总”,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1530 余个,达成成果转化项目协议5.9 亿元。 深化中小企业“万企育才”培训项目,按照领军人才、专精特新、数字经济等6个模块每年培训企业管理人员上万人次。每年开展企业职工培训20余万人次,开展岗位技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
(三)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推动职业院校与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平台,如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船719所合作成立船舶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订单式培养(覆盖12个专业)、现代学徒制(8个试点专业)等模式,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标准80余项,共建实训基地超40个。依据《武汉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在高职招生专业调整中,新增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运维方向)、材料工程技术(新能源船舶方向)等专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如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与光电企业联合开发的“高精度光学检测设备”已实现成果转化,应用于企业生产线,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四)搭建人才供需平台。围绕专精特新企业需求,积极开展“1131”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走进园区、走进行业、走进企业挖掘岗位资源。促进就业创业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多层次、高频度、广覆盖开展高校毕业生系列招聘活动。引导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匹配专精特新企业的用工需求。全市每年开展校园招聘活动100场以上。 “就在武汉·创赢未来”专精特新企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为112家重点企业提供岗位近3000个。
(五)暖心开展人才服务。锚定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全面推行“武汉人才卡”制度,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为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人才提供子女就学、优诊优疗等服务。紧扣高层次人才安居需求,结合城市更新、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谋划打造集安居生活、创新创业、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层次人才社区,为专精特新企业人才提供安居宜业环境。
二、加强创新赋能,提升发展水平
(一)支持企业研发。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布局。2024 年开始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每年给予 2000 万元支持,推动创新方式由“点式创新”转变为 “链式创新”。制定《武汉市加快培育研发型企业 推进研发产业化实施方案(2025—2027年)》,加快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技术转化效率高、市场竞争力突出的研发型企业。推动企业建设企业研发中心,支持其围绕核心零部件、关键元器件和基础材料、先进工艺、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主导产品,2024年新备案企业研发中心250家,企业研发中心总数达998家,2025年将引育研发型企业、企业研发中心100家以上。
(二)推动资源共享。引导行业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面向中小企业开放大型科研仪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试生产线、场景应用、生产要素等,鼓励支持中试平台(基地)开放共享。备案市级概念验证中心32家,概念验证资金(基金)规模达4.38亿元,累计为150余个概念验证项目,提供总金额5500余万元支持,建设市级中试平台210家,基本实现了对全市“965”产业的覆盖。高水平打造科创孵化载体,目前已建成市级以上孵化载体502家,围绕武大、华科、武理工等高校,认定建设7个环大学创新创业特色街区(小镇),强化区、校协同机制,引导创新平台、孵化载体、投资机构等各类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建设湖北科创供应链武汉节点,已入驻各类创新主体超过1.8万家,发布科技成果和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需求信息超过3.4万条,累计对接成功超过5000项。
(三)强化创业帮扶支持。举办“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创客中国大赛、颠覆性技术大赛等,对优秀项目给予创业指导和资金扶持。对优秀创业项目开展“一对一”人才专员对接服务,通过“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四创联动支持,助力优质项目在汉落地转化。其中武汉唯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优秀大学生创业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设立创业担保贷款,企业可申请最高额度500万元、最长期限不超过2年的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并按实际利率的50%享受财政贴息。
(四)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全国首个中小企业 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编制光通信及激光设备、汽车动力电池等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场景指引,建立全流程陪伴服务机制, 完成 200 余家企业数字化转型验收。
三、优化融资环境,促进产融对接
(一)完善工作机制。建立以产业服务为主体、 专业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两翼、政策扶持等配套措施为辅助的 “1+2+N”的企业培育模式,进一步集聚金融服务资源,组织民 营企业“早餐汇”“一月一链”等各类融资对接活动,服务中小 企业 500 余家次,促进融资超 30 亿元。
(二)激活创业投资。联动相关专家资源成立“基金办”,建立“一库两图”(企业项目库、政府引导基金分布 图、社会投资基金分布图),动态储备并向创投基金推荐企业项 目 100 余个,涉及融资需求 60 亿元。与复星创富、达晨财智等社会创投机构联动,以投带引优质中小企业项目落地。政府引导 基金与国家、省级引导基金合作设立了国家集成电路投资基金、省基石中小发展创业投资基金等,同时,市区协同设立母子基金 50 支,形成了中央、省市区联动的投资合力。
(三)加快推动“投贷联动”。组织专精特新 企业开展“投贷联动”产融对接服务,探索“先贷后投”“即贷 即投”服务模式,推动形成“股贷债保担”联动协同服务机制, 先后促成50余家企业与银行达成融资意向,授信金额约20亿元。 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恒丰银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针对专 精特新企业设立了专项服务产品。
(四)优化融资环境。建立重点企业上市培育库,加强与省上市促进中心、沪深北交易所资源对接和跟踪服务, 推动聚芯微电子、唯柯医疗等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启动上市计划。引导东湖高新区、武昌区、汉阳区打造各具特色的股权投资机构集聚、股权投资氛围突出、股权投资业务活跃的特色发展区,为企业上市提供全力支持。
四、健全服务体系,提升助企质效
(一)完善培育体系。与创投机构、园区载体、研发机构、高校院所联动发掘“种苗企业”,根据企业需求重点围绕战略规划、融资、人才、 场景、创新等方面给予企业针对性帮扶。研究 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政策措施,加强对专精特新企 业的服务赋能,完善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的培育梯队,形成聚链成群发展 态势,培育江夏区汽车零部件等 4 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二)促进市场融通。推动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应用场景,政府有关投资项目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公开,每年围绕重大项目组织100场供需对接活动,围绕产业链组织100场供需对接活动,推动专精特新企业进入大企业、国有企业供应链、创新链。
(二)加强企业服务。深入开展“解稳促”,建立企业困难问题收集、包办、转办、承办、督办、专题研究闭环工作机制。推动市领导、市直各部门共对接走访服务企业 2186 户次,收集企业困难问题 790 项,逐一跟踪督办、闭环管 理,直至销号办结。夯实线下线下服务体系。构建“1+15+N”中小企业 服务网络,会同各区设立了 668 个服务站、备案 2700 名服务专员。升级“汉企通”平台,推动各 区建成“光谷 i 企”、数字“店小二”等一批数字化线上服务平 台。线上+线下办结企业诉求 17626 条。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 344 场,组织各级、各类“我为企业找市场”“我为企业送政策”“帮企业进高校”“我为企业找资金”等系列活动100 余场, 合力赋能帮扶企业发展。
下一步,我市将围绕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谋 划完善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出台新一轮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推动专精特新 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5年7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