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让民营经济成为新发展格局坚强支撑的建议》收悉。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市委、市政府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高度重视并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2024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万亿大关,民营企业总数达102.5万户,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五。全市民营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您深入分析了我市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提出营造可预期的市场环境、构建轻松的融资运营环境、搭建新型科技创新平台、多措并举缓解民企融资困境等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一、关于营造可预期的市场环境
(一)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一是持续完善政策体系。2025年新出台武汉民营经济政策20条(武发〔2025〕5号),构建“1+5+N”政策支持体系。二是典型示范引领。高规格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选树九州通、模态跃迁等6家创新型民营企业分享发展经验,听取发展建议。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开辟“大显身手正当其时”“企业家大讲堂”“创业新锐”等专栏,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策划开展“向新而行·育见未来”武汉中小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活动,挖掘宣传典型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一是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的通知》,持续开展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排查清理,及时发现并推动破除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2021年至今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负面典型案例零涉及。二是强化公平竞争审查抽查督查机制。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定期督查,提高民营经济相关政策抽查及交叉检查比例,加大对违反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举报处理力度。
(三)完善民营企业服务体系。一是构建全方位服务网络。深化“1+15+N”三级服务体系,新设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光谷分中心等专业服务机构。升级“汉企通”平台,推动各区建成“光谷i企”、数字“店小二”等一批数字化线上服务平台,配备服务专员2466名,设立基层服务站656个,形成线上线下协同服务机制,累计办结企业诉求14020条。二是优化政策服务机制。依托全市企业服务“一站直通”平台,系统梳理并集中公开现行有效惠企政策。建立“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奖补项目清单,对符合条件的政策实行线上精准推送,进一步简化申报流程。
二、关于构建轻松的融资运营环境
(一)健全民间投资促进机制。一是常态化开展投融资对接。聚焦人工智能、光电子、金融科技等重点领域,2024年组织民间投资推介会108场;2025年1-6月举办银企对接活动52场,有效拓宽民间资本投融资渠道。二是完善项目清单管理。编制2025年民间资本投资重点项目清单,首批推出6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383.6亿元,拟引入民间资本396.2亿元。三是强化重点项目培育。2024年申报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11个,总投资87.47亿元。2025年首批申报国家级项目5个,总投资45.39亿元。
(二)深化融资服务模式创新。一是优化融资平台功能。在“汉融通”平台设立“青创贷&创业担保贷”“首贷专区”等小微民营企业专区,截至2025年6月,入驻市场主体38.23万户,实现融资总额4317亿元。二是推进信用贷款改革。实施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两项试点”。截至目前,覆盖企业超10万家,在16个区开展政策宣讲45场次,累计服务企业6000余家次,发放信用贷款总额430亿元。
(三)构建股权融资支撑体系。一是强化政府基金引领。组建“江城基金”“武汉基金”双核心政府投资基金,五年规划联动社会资本打造3000亿元母子基金集群;推动武汉市获批银行股权投资(AIC)试点城市;引进保险资金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二是优化股权投资生态,吸引多家社会化股权投资机构在汉聚集发展,打造多层次股权投资基金矩阵,出台专项支持政策营造宽松发展环境。三是深化机制创新,放宽政府投资基金对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的出资比例(最高可达50%);建立以整体效能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机制,允许国资基金与民营企业按1:1比例出资;不对单只基金、单个项目盈亏考核;种子期、天使期直投单个项目最高可允许100%亏损。
三、关于搭建新型科技创新平台
(一)完善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一是构建多层次创新空间体系。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创新街区园区楼宇”全链条载体。全面推进未来产业孵化器和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统筹实施“三创一镇”区域创新工程,2025年新建创新街区(园区、楼宇)面积34.68万平方米,总面积达748.4万平方米。二是强化孵化培育能力。新增省级孵化载体23家,新增孵化初创企业973家。三是实施“种苗”企业梯度培育。聚焦光电子信息、软件、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高端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7个新赛道,分层建立“幼苗层”“青苗层”“壮苗层”企业培育库。
(二)健全协同创新机制。一是强化产业链技术攻关。构建企业主体“链式攻关”体系,部署重点研发计划,在大功率激光器、三维检测装备、量子科技等领域立项20个重点项目,支持民营企业在细分领域提升技术水平。二是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推行“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机制。支持鼎龙股份、亿咖通等龙头民营企业牵头组建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集聚产学研用单位89家,投入研发资金79.5亿元,在未来功能材料、汽车智能驾舱等领域突破10余项关键技术。
(三)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一是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一集群一品牌”建设,汉南区智能网联汽车软件、洪山区智能检测装备集群获省级认定,全市省级产业集群达9个。推荐武昌区北斗应用集群申报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荐蔡甸区中德产业园申报国家级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二是建设高质量产业园区。起草《加快推进武汉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统筹实施“2345”专项工程,强化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计划打造20个以上具有辨识度高和影响力大的“产业名园”。
(四)完善人才支撑体系。一是优化人才评价体系。支持优秀民营企业申报武汉英才计划,为入选人才提供最高100万元一次性资助资金,帮助民营企业引聚人才。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建立园区、高校、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按照“一校一企一专业”开展订单式培养。三是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全面推行“武汉人才卡”,持续完善涵盖子女就学、优诊优疗等在内的服务体系。四是深化产学研融合。开展“专业人才智汇基层”活动,选派院士专家、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下沉民营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进成果转化。
(五)拓展产业应用场景。一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举办武汉-绍兴产业链供需对接会、绿色智能船舶“产融”专项对接大会、新能源汽车及零碳产业沙龙、武汉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发展对接会、集成电路产业招商对接会等系列对接大会。二是持续开展“武创荟”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今年以来已累计组织活动27场,路演项目159个,发布应用场景7个,促成签约项目46个,签约金额达14655.6万元。三是是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持续开展“三化技改周五之约”,定期举办“数转场景荟”“一月一链”及“企业家大讲堂”等系列活动。
四、关于多措并举缓解民企融资困境
(一)大力推广供应链金融。支持链上民营中小微企业开展订单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业务。2024年,工建保理、地铁保理、城建保理等地方金融组织建设运营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
(二)深化助企纾困机制。一是完善信贷接续保障。组织银行落实国家助企纾困政策,将无还本续贷支持范围阶段性扩展至中型民营企业。二是建立融资协调机制。对前景良好但暂时资金困难的民营企业,协调金融机构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2024年召开助企纾困融资协调会80余场。
(三)创新创业担保服务模式。打造“政银担”直连平台,依托“汉融通”实现政府、银行、担保机构数据互联互通,构建“一键提交、三方协同”服务模式。优化融资服务效能,个人贷款最高额度30万元、小微企业最高500万元,享受财政50%贴息。申请流程全程线上化,仅需3分钟填写,最快3天即可放款。首笔15万元贷款已于今年6月成功投放至民营中小微企业。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5年7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