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130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25 16:36
分享:

贵联提出的《关于加快武汉民营企业培育,壮大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贵联提案关注我市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提出构建“嵌入式”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创建“头雁”带领下的“雁群”发展模式,积极提升武汉民营企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完善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等建议,对于加快我市民营企业培育,壮大民营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采取一系列措施统筹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呈现量质齐升发展态势,2024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02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占GDP比重为48.4%,比2022年累计提高7.7个百分点。截至今年6月全市民营经营主体总数253.8万家,同比增长16.3%,其中民营企业新增18.2万家,总数达到115.9万家,在企业中的占比97.5%,是第5个企业总量破百万的副省级城市。

一、聚焦“生态引领”,构建“嵌入式”发展环境

优化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加速形成“科技—人才—基金—载体—产业”良性循环,形成“市场主导、政府赋能、生态共生”发展新动能,着力培育“铺天盖地”的创新型民营“根企业”。

一是迭代升级政策。立足破解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创新难、融资难、引才难、准入难等问题,制定出台《武汉市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注重从“单纯政府出资”向“创新型政策设计”转变,从“政府部门单打独斗”向“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转变,从“注重中小科创或大企业、领军企业”向“大中小企业并重”转变,政企携手共进、相互成就。聚焦创新、人才、融资、梯次培育、市场、环境6大方向,明确5个重大专项和69个具体责任事项,形成“1+5+N”政策体系。

二是凝聚发展合力。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选树创新型民营企业分享成长经历,听取企业意见建议,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建立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召集人,38个市直部门为成员,形成市区协同、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聚焦梯度培育,打造民企“头雁”方阵

一是强化“头雁”引领作用。推动亿咖通、鼎龙等民营龙头企业牵头设立产业联合创新实验室,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新。九州通参与设立的九州通创投入围2025企业创投100强,成功投资孵化多家企业,有力带动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全市44独角兽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84%,34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占79.3%。去年我市连续四个资本市场第一股(达梦、星竞威武、黑芝麻智能、声通科技),今年新上市和过审的宏海科技、元光科技、大众口腔、禾元生物均为民营企业。

二是举办“头雁”训练营。举行科技型民营企业“头雁”领军人才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政策解读、经济形势分析、前沿科技趋势、基金产业与市场分析、创新管理与组织赋能等维度,提升企业家政治素质、管理能力、综合修养,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树立“生态融合”理念和“链式思维”,发挥好“头雁”精神,走好创新发展之路。今年上半年已举办4期,500余名民营企业“头雁”领军人才参加培训。

三、聚焦科技创新,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是实施科技企业培育计划。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根据企业成长的全生命周期,实施初创科技企业育苗、小微高企跃升、骨干高企瞪羚、领军企业引领“四个计划”,培育了一批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的民营科技企业。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双突破1.6万家,在全国城市中排名前列,其中超过九成都是民营企业。大力培育研发型企业,加速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型生态,出台《武汉市加快培育研发型企业 推进研发产业化实施方案(2025—2027年)》(武政办〔2025〕21号)等文件,构建研发型企业培育体系,制定专项建设管理细则,朗来科技、友芝友生物等15家企业已首批入选武汉市研发型企业。

二是梯度培育优质企业。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707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32家)、“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培育体系,其中“小巨人”企业位居全国城市第7、副省级城市第4;培育人工智能、芯片半导体等领域硬核独角兽7家、潜在独角兽11家、种子独角兽26家;23家企业获评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靶向实施种苗企业培育。聚焦光电子信息、软件、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高端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7个新赛道新领域,分层分类、动态建立“幼苗层”“青苗层”“壮苗层”企业库。修改完善并推动“种苗工程”,调研摸底企业300余家。目前,已初步拟定“幼苗层”企业服务工作方案。

三是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积极实施“抱团出海”抢订单、拓市场行动,通过组织企业联合参展、设立武汉形象展区、举办供需对接会等形式,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上半年已成功组织42家民营企业“抱团出海”。

四是营造创业创新良好氛围。开辟“大显身手正当其时”“企业家大讲堂”“创业新锐”等微信号专栏,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激活企业家成长动能。加大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培养力度,在市工商联届中调整工作中,新增补民营经济代表人士37人,5名“90后”进入常执委会,1名1991年出生的科技型民营企业家当选为市工商联副主席。

四、聚焦服务增效,开展精细化服务

一是健全监测体系。探索开展中小企业运行监测,构建中小企业民营经济“部门+企业”监测体系,收集统计、科技、金融、税收等多部门的数据资源,设立经营指数、盈利指数、创新指数、融资指数等4个子指数,依托“汉企通”平台按月监测分析中小企业发展情况。

二是健全服务体系。升级“汉企通”平台和“汉企驿站”小程序,推动各区建成“光谷i企”、数字“店小二”等一批数字化线上服务平台。会同各区建立了656个服务站、设立2466名服务专员,形成了“1+15+N”的服务格局。将小进规培育库、专精特新企业按就近原则匹配到服务站,开展常态化跟踪服务,线上+线下办结企业诉求14020条。

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建立以产业服务为主体、专业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两翼、政策扶持等配套措施为辅助的“1+2+N”培育模式。持续开展企业家大讲堂、处长下企业、“一月一链”“周五之约”技改示范、早餐汇、下午茶等特色活动,畅通部门、创投、基金、企业沟通渠道。扎实推进“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大走访,分级分类走访企业10857户次,协调解决2707项急难愁盼高频次问题。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5年7月25日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