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102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31 15:47
分享: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武汉生物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建议》收悉。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你们提出的建议对于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指导借鉴意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构建了涵盖化学药、生物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和医药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并积极布局数智病理、基因和细胞治疗、脑机接口等重点领域,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一、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工作举措

(一)科学统筹推动产业发展

一是强化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先后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意见》(武政规〔2019〕11号)、《进一步推进大健康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武政规〔2021〕18号)、《武汉市突破性发展生命健康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均将生物医药作为生命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实施重点培育。2024年底,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武汉市加快生命健康产业突破性发展 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地实施方案》(武政办〔2024〕142号),明确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药物研发制造基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疗器械研发制造基地和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医药外包流通服务基地。

二是强化产业发展组织统筹。成立了由市领导担任链长、工作专班推进、多部门参与的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成立武汉市大健康和生物技术产业链综合党委,推荐17位委员和43家企业作为成员,引导产业链企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建立精准化、个性化政策供给机制,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二)坚持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一是创新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人福集团、鼎康生物入选工信部制造业中试平台培育对象,湖北省诊疗设备工业设计研究院获批全国诊疗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对象,嘉必优、稳健医疗和马应龙3家创新中心成长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对象,华科喻越等10家单位获批市级产业概念中心备案,江夏实验室、时珍实验室、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武创院等重点研发机构在产业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人福集团牵头组建市级靶向小分子创新药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湖北省医疗创新成果转化中心、武汉药明康德、劲帆生物、致众科技等70余家CXO服务平台加速聚集,形成了从源头创新到服务产品上市全链式以用为导向的创新体系。

二是创新成果加快转化进程。禾元生物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健民药业七蕊胃舒胶囊、人福集团广金钱草总黄酮胶囊、海特生物注射用埃普奈明等9个1类新药获批上市,人福医药重组质粒-肝细胞生长因子注射液、和武生所六价轮状病毒疫苗等2个1类创新药正在申报上市。超过380个三类医疗器械获批注册上市,全球首创微创心肌旋切系统获评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三是产业品牌培育持续提升。健民药业入选首批中国消费名品“时代优品”(全国医药行业仅13个品牌入选),一体式动态心电系统等9个产品入选工信部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神经外科手术导航机器人和骨科导航机器人获批工信部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项目,人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等9个创新产品获评省级首台(套)高端医疗装备示范应用。

(三)服务产业主体转型发展

一是数智赋能产业高端化发展。马应龙和稳健医疗获评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武生所和健民药业4个场景获评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武汉联影智融的神经外科手术导航机器人和骨科导航机器人获批工信部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兰丁智能、中旗生物等8家单位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优胜单位(占全国入围单位7.7%)。推荐中科极化“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等18个项目入选湖北省两届医工交叉十大创新成果,武生所 “基于机器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疫苗生产车间的应用”等3个项目入选湖北省人工智能典型应用案例。智化科技“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化合成实验室”入选我市首批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典型应用案例;持续开展“数转场景荟”“三化技改 周五之约”等活动,组织24家中小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改造。

二是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依托“市—区—街道—站”网格化服务体系,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推动形成大中小企业梯度发展格局。人福医药集团2024年实现营收超过254亿元,在全国医药工业百强榜由上年的第24名提升至第19名;远大医药集团近年来保持15%以上稳健增长,2024年全球营收实现超过140亿元;马应龙、健民药业和九信中药3家企业成长为中药企业百强。推动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华大基因、药明康德等国内头部企业加快在汉建设区域总部和研发制造基地。迈瑞医疗全球第二总部基地顺利投产,联影医疗正在谋划增资布局,华大智造智能制造与研发基地今年底计划投产。培育规上工业企业超过220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查过170家;爱博泰克、安翰科技、药帮忙等3家企业荣登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远大弘元成长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中旗生物、兰丁医学、衷华脑机等本地企业和品牌培育成效明显。

三是加速前沿新赛道布局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数字化病理和脑机接口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产业前沿赛道布局发展。全市聚集细胞与基因治疗相关企业50余家,其中10家企业的13个创新产品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引进和培育了5家生产及研发服务平台,7家医院完成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备案,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支持东湖高新区出台《加快数智病理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加速打造全国领先的数智病理产业集群。聚焦“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两大领域,支持组建同济医院—脑机融合转化医学联合实验室、协和医院—衷华脑机院企联合实验室、省人民医院—脑机接口技术创新示范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自主培育了衷华脑机、依瑞德等根企业,同济、协和医院的脑机接口门诊和研究型病房正式投入运行。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联合衷华脑机成功完成全国首例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脑机接口临床手术;同济医院为58岁高位截瘫患者成功进行植入式脑机接口手术。

(四)强化金融保障助推产业发展

一是优化金融平台建设。市政府印发了《武汉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明确设立武汉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规范和加强政府产业基金管理,通过政企联合方式,推动武汉产业发展基金与社会资本对接,合作设立专项基金,围绕创新诊断标志物、高端科学仪器、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等领域,以“拨转股+基金投资”接力模式为核心,系统性布局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生态。服务翰思生物、国药动保、天勤生物等38家企业入选2024年武汉市上市后备“金种子”企业名单,禾元生物于2025年7月份登陆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二是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制发了股权投资“一方案、一清单、一政策、一细则”,形成全面政策支持体系,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股权投资若干支持政策的通知》(武政规〔2023〕6号)并印发了配套实施细则,重点聚焦“投早、投小、投科创、投未来”,围绕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在汉发展、加强股权投资行业服务保障、推动募投管退联动发展、优化股权投资行业营商环境等4个方向,具体细化了机构落户、办公条件改善、投资力度、投资机构产业招商、吸引人才、税收优惠、政府基金引导放大、二级市场基金和并购基金设立、服务平台建设和行业聚集发展基地建设等10个方面具体支持措施,吸引投融机构来汉集聚发展,引导各类投资基金加大投资力度,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市将按照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聚焦产业发展主体培育、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持续做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各项工作。

(一)培育壮大产业发展主体。建立龙头企业跟踪服务机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问题,支持人福集团、远大医药和马应龙等本土龙头企业加大在汉业务布局和海外拓展,争取迈瑞医疗、联影医疗等国内龙头企业加快释放增长潜力,服务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依托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强化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独角兽企业等优质企业培育。聚焦创新药赛道成长型科创企业,实施创新企业种苗工程,在资金筹措、资源对接、政策利用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二)服务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强化服务型平台支撑服务,组织奥绿新、致众科技、劲帆生物等CRO/CDMO企业对接市内科研院所和生物医药企业,提升产业创新源动力和规模生产承载力,推动一批实验室成果加快迈向产业化。持续举办医企融合发展对接活动,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开展深入合作,推动创新成果在汉产业化和市场推广应用。

(三)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引领,支持靶向小分子创新药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省级制造业创新培育中心等加快建设和创新产出,服务禾元生物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产业化基地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加速形成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鼓励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持续开展智能化诊断和“三化技改 周五之约”等服务,引导产业数智转型升级。强化以排污达标为目标导向的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理念,引导企业加大运用先进环保设施设备和技术,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四)优化完善产业发展生态。以武汉基金、新城科创母基金为依托,与泰煜资本、复健资本、本草资本、楚昌资本、弘晖资本等合作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子基金群。创新信贷产品,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鼓励金融机构在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方面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落地生物医药共保体,以湖北省 MAH 转化平台为依托,推进“中试险+研发贷”创新模式,通过保险增信进一步链接金融资源。探索开展完工履约保险、医药冷链运输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科技保险产品,从产业全链条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5年7月31日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