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等十位代表提出的《关于建立武汉市产业重点民营企业白名单,支持规上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你们提出的关于支持培育民营企业、保障生产经营底盘、开展金融扶持和专员服务等建议,对我市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我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聚集聚力企业培育、借势借力产融合作、用心用情优化企业服务,全力促进民营经济成为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的重要支撑。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完善民营企业梯度培育库
一是建立健全企业培育库。为大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各级产业相关部门均建有支持民营企业成长的白名单工作机制。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各级各类企业库10余种,截至2024年末,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小进规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分别有1.66亿家、3781家、348家、44家,其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比分别达到70%、75%、79.3%、80%。
二是推动政策直达快享。依托全市企业服务“一站直通”平台,系统梳理现行有效的各类惠企政策,将满足网上办理条件的政策清单推送至企业服务“一站直通”平台予以公开。组织整理“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等奖补项目清单,重点明确政策依据、适用主体、兑现方式等关键信息,进一步优化惠企政策在线兑现申报、受理流程。2025年,全市共339家企业获得首次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奖励、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成长奖励支持。
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一是研究出台“民营经济20条”。立足破解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创新难、融资难、引才难、准入难等问题,我市于今年3月研究出台《武汉市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即“民营经济政策20条”,支持企业进入新领域新赛道、承担国家战略。鼓励民营企业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积极投身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领域,以及未来显示、未来新材料等未来产业领域,持续提高民营经济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
二是常态化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制定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清单,依托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线上推介预期投资回报较好的项目。围绕人工智能、光电子、金融科技、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行业领域,每年组织开展线下推介会100场以上,有效拓宽民间资本投融资渠道。2024 年,全市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 389 个,总投资 3420.9 亿元。项目涵盖传统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命健康产业、民生改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等领域。
三是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构建多层次创新空间体系。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创新街区园区楼宇”全链条载体。全面推进未来产业孵化器和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统筹实施“三创一镇”区域创新工程,2025年新建创新街区(园区、楼宇)面积34.68万平方米,总面积达748.4万平方米。强化孵化培育能力。新增省级孵化载体23家,新增孵化初创企业973家。强化产业链技术攻关。构建企业主体“链式攻关”体系,部署重点研发计划,在大功率激光器、三维检测装备、量子科技等领域立项20个重点项目,支持民营企业在细分领域提升技术水平。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推行“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机制。支持鼎龙股份、亿咖通等龙头民营企业牵头组建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集聚产学研用单位89家,投入研发资金79.5亿元,在未来功能材料、汽车智能驾舱等领域突破10余项关键技术。
三、强化金融支持
一是帮助民营企业助企纾困。鼓励银行机构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提高服务民营企业相关业务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组织银行落实国家助企纾困政策措施,将无还本续贷支持范围从小微企业阶段性扩大至中型企业。对前景良好但暂时遇到资金困难的民营企业,协调金融机构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2024年组织召开助企纾困融资协调会80余场,组织常态化开展银企融资对接活动560余场。
二是深化融资服务模式创新。优化融资平台功能。在“汉融通”平台设立“青创贷&创业担保贷”“首贷专区”等小微民营企业专区,截至2025年6月,入驻市场主体38.23万户,实现融资总额4317亿元。推进信用贷款改革。实施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两项试点”。截至目前,覆盖企业超10万家,在16个区开展政策宣讲45场次,累计服务企业6000余家次,发放信用贷款总额430亿元。
三是创新创业担保服务模式。打造“政银担”直连平台,依托“汉融通”实现政府、银行、担保机构数据互联互通,构建“一键提交、三方协同”服务模式。优化融资服务效能,个人贷款最高额度30万元、小微企业最高500万元,享受财政50%贴息。申请流程全程线上化,仅需3分钟填写,最快3天即可放款。首笔15万元贷款已于今年6月成功投放至民营中小微企业。
四是构建股权融资支撑体系。强化政府基金引领。组建“江城基金”“武汉基金”双核心政府投资基金,五年规划联动社会资本打造3000亿元母子基金集群;推动武汉市获批银行股权投资(AIC)试点城市;引进保险资金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优化股权投资生态,吸引多家社会化股权投资机构在汉聚集发展,打造多层次股权投资基金矩阵,出台专项支持政策营造宽松发展环境。深化机制创新,放宽政府投资基金对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的出资比例(最高可达50%);建立以整体效能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机制,允许国资基金与民营企业按1:1比例出资;不对单只基金、单个项目盈亏考核;种子期、天使期直投单个项目最高可允许100%亏损。
四、做好专员服务
一是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构建“1+15+N”中小企业服务网络,成立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光谷分中心,升级“汉企通”平台,推动各区建成“光谷i企”、数字“店小二”等一批数字化线上服务平台,会同各区设立了656个服务站、备案2466名服务专员,“线上+线下”办结企业诉求14020条。组织召开民企“早餐汇”、亲清政商恳谈会等互动活动,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建议,2024年以来共召开民企早餐汇、亲清政商恳谈会7场。设立常态化“民营企业家接待日”,将每周五设为“民营企业家接待日”,集中受理民营企业反映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和诉求,2024年以来,通过“民营企业家接待日”共协调解决问题200余个。
二是落实企业帮包服务。深入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大走访活动,落实市领导及市直单位、各区联系服务民营企业工作机制,实行企业诉求问题“收集、包办、转办、承办、督办、专题研究”闭环办理机制和企业诉求问题明细清单、交办转办清单、办理结果清单“三张清单”机制。市直各部门共走访企业2062户,收集协调企业诉求问题445项,推动“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切实把困难问题协调解决的成果转化为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各有关部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20条落地落细,形成“市场主导、政府赋能、生态共生”的发展新动能,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5年7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