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JY20250126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25 11:13
分享: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激发民营经济发展动能的建议》收悉。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鲜明提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等重大论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市民营经济总体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基本态势您针对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困难问题,提出了维护保障公平竞争、加强要素资源支持、发挥法律监督职能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等建议对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被列为分管市领导领办建议案

一、关于维护保障公平竞争,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一是坚定民营企业发展信心。迭代升级政策。制定出台民营经济政策20条(武发〔2025〕5号),形成“纲举目张”的“1+5+N”政策体系。坚定发展信心。高规格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选树九州通、模态跃迁等6家创新型民营企业分享成长经历,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坚定企业发展信心,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加大宣传引导。开辟“大显身手正当其时”“企业家大讲堂”“创业新锐”等专栏,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激活企业家成长动能。策划“向新而行·育见未来”武汉中小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树立典型,引领示范。

二是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的通知》,持续开展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排查清理,及时发现并推动破除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实现2021年至今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负面典型案例零涉及强化公平竞争审查抽查督查机制。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定期督查,优化完善全市抽查督查机制和交叉检查制度,提高民营经济相关政策抽查及交叉检查比例,敦促落实核查机制。

三是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组织开展民间投资推介会。常态化组织召开线下项目推介会、银企对接会,确保全年全市举办100场以上民间投资推介活动。2024年度围绕人工智能、光电子、金融科技等重点领域举办民间投资推介会108场;2025年1-6月举办52场,有效拓宽民间资本投融资渠道。梳理公布面向民间资本投资项目清单。梳理形成2025年第一批面向民间资本的投资项目清单,推介项目61个,总投资1383.6亿元,拟引入民间资本投资额396.2亿元,推介项目清单已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公布组织开展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申报。根据国家、省有关工作要求,积极组织申报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2024年向上申报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11个、总投资87.47亿元,2025年第一批向上申报项目5个、总投资45.39亿元。

二、关于加强要素资源支持,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一是降低民营企业融资门槛。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对接服务平台。在“汉融通”平台设立“青创贷&创业担保贷”“2022年度纾困贴息专区”“首贷专区”“新型政银担”等小微民营企业专区,截至2025年6月底,平台累计入驻市场主体38.23万户,累计融资金额4317亿元。开展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两项试点”。截至目前,全市入库企业超10万家,16个区(功能区)已开展政策宣讲活动45场次,累计服务企业6000家,发放贷款430亿元。

二是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在武汉英才计划的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评选中,重点向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等民营企业的申报人选进行倾斜,为入选人才提供最高100万元一次性资助资金,助力民营企业引聚人才。推动“专业人才智汇基层”活动走深走实,通过选派院士专家、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帮助民营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进成果转化,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围绕民营企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深入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作,建立试点园区、试点高校、试点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按照一校一企一专业,指导校企联合制定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

三是打造产业应用场景。成功举办武汉-绍兴产业链供需对接会、绿色智能船舶“产融”专项对接大会、武汉市新能源汽车及零碳产业沙龙、2025武汉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发展对接会、武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联盟成立大会、2025年度武汉市集成电路产业招商对接会等活动,持续开展“三化技改周五之约”“数转场景荟”“一月一链”、企业家大讲堂等系列活动。累计开展对接活动41场。

三、关于发挥法律监督职能,筑牢企业权益保护屏障

一是规范涉企执法。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及异地执法办案协作的指导意见》等涉企执法制度规范30余件,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开展整治涉企乱收费专项行动。2025年以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检查各类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公用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等累计340余家(次),立案查处违规收费1起,清退违规收费75万余元。

二是依法依规发挥监督保护职能。严格落实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清单等有关规定,对采用非强制性手段能够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坚决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对首次、轻微违法当事人,积极引导其主动纠正错误,消除不良影响,结合实际依法作出不予处罚决定691件,不予罚款决定128件,减轻处罚决定348件,从轻处罚决定602件,为经营主体留足发展空间,让企业感受执法温度。对涉企违法犯罪保持高压严打态势,2025年上半年,共受理经济犯罪案件900余起,刑事打处1000余人,立案数、刑事打处数双上升。开通企业服务中心热线,推动9个区建设省级知识产权保护站,成立驻企警务室(站)22个,提供常态化、针对性法治宣传和法律咨询服务。

三是健全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制度。归集并处理约1.27亿条信用信息,“双公示”信息归集的合规率、及时率稳步提升至99.5%以上,“信用武汉”网站累计公示各类信用承诺及践诺信息213万条。市场监管、税务、环保等30多个行业部门建立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并开展行业信用评价,根据市场主体信用状况实施差异化监管,依法依规推进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共形成奖惩案例69.7万个健全失信被执行人预警和信用修复机制,完成企业信用修复2959件

四、关于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推进机制。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创新街区园区楼宇”的空间体系,全面推动未来产业孵化器和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工作,统筹各区推进“三创一镇”建设,今年新建创新街区(园区、楼宇)面积34.68万平方米,总面积达748.4万平方米。强化民营科技初创企业载体建设,新增省级孵化载体23家,新增孵化初创企业973家。精准实施种苗企业梯度培育。聚焦光电子信息、软件、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高端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7个新赛道新领域,分层分类、动态建立“幼苗层”“青苗层”“壮苗层”企业库。

二是完善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链式攻关”体系,以产业链专项的方式部署重点研发计划,在大功率激光器、三维检测装备、量子科技等领域,立项支持20个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帮助民营企业在细分领域提升技术水平。支持企业以“揭榜挂帅”方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鼎龙股份、亿咖通科技等龙头民营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高校院所牵头组建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集聚产业链上中下游产学研用单位89家,投入研发资金79.5亿元,在未来功能材料、汽车智能驾舱等领域开展底层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性成果10余项

三是推动中小企业聚链成群。推进“一集群一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小而精、特而强优势产业集群品牌,汉南区智能网联汽车软件、洪山区智能检测装备等2个集群获省级批准全市省级集群达到9个。推荐武昌区北斗应用集群申报2025年度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荐蔡甸区中德产业园申报2025年度国家级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起草《加快推进武汉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统筹实施“2345”工程,强化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在全市打造20个以上辨识度高、影响力大“产业名园”。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5年7月25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