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武汉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挂牌成立市中小企业发展局,升级提能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系统谋划、全面推进全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您提出的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策落实、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四条建议,十分中肯,对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关于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对接服务平台。在“汉融通”平台设立“青创贷&创业担保贷”“2022年度纾困贴息专区”“首贷专区”“新型政银担”等小微民营企业专区,持续优化完善特色金融服务专区功能,指导汉口银行、武汉农商行与平台共建信用信息加工实验室,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研判和精准授信能力。截至2025年6月底,平台累计入驻市场主体38.23万户,累计融资金额4317亿元。
二是充分发挥融资担保增信作用。指导体系内融资担保机构根据小微民营企业特点,推出“科创e担”“融E担”等产品,助力小微民营企业成长。开展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两项试点”,截至目前,成功授信企业1593家次,发放贷款32.5亿元。
三是积极做好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储备市级上市后备“金种子”“银种子”企业536家,常态化实地走访上市后备企业,为吉和昌、神州建材等企业协调上市、融资问题。积极加强民营企业上市培育辅导,近几年来,全市在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共26家,其中25家为民营企业。
二、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着力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在武汉英才计划的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评选中,重点向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等民营企业的申报人选进行倾斜,为入选人才提供最高100万元一次性资助资金,帮助民营企业引聚人才。深入实施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坚持“以实绩论英雄”,努力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不拘一格选拔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入选人才提供6万元资助资金,分三年等额发放,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培育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二是积极搭建协同联动平台。推动“专业人才智汇基层”活动走深走实,通过选派院士专家、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帮助民营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进成果转化,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值赋能。抓住举办华中科技大学校友企业家论坛、武汉大学校友企业家座谈会等活动契机,为民营企业与高层次人才搭建交流平台。围绕民营企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深入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作,建立试点园区、试点高校、试点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按照“一校一企一专业”,指导校企联合制定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
三是大力优化人才生活环境。锚定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全面推行“武汉人才卡”制度,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为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人才提供子女就学、优诊优疗等服务。紧扣高层次人才安居需求,结合城市更新、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谋划打造集安居生活、创新创业、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层次人才社区,降低民营企业创新创业成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才安居宜业环境。
三、关于强化政策落实
一是推动民营经济政策迭代升级。扎实推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七万工程”。聚焦创新、人才、融资、梯次培育、市场、环境6大方向,制定出台“民营经济政策20条”,明确5个重大专项和69个具体责任事项,形成“1+5+N”政策体系。
二是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依托全市企业服务“一站直通”平台,系统梳理现行有效的各类惠企政策,将满足网上办理条件的政策清单推送至企业服务“一站直通”平台予以公开。同时,整理“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等奖补项目清单,重点明确政策依据、适用主体、兑现方式等关键信息,进一步优化惠企政策在线兑现的申报、受理流程。
三是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构建“1+15+N”中小企业服务网络,成立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光谷分中心,升级“汉企通”平台,推动各区建成“光谷i企”、数字“店小二”等一批数字化线上服务平台,会同各区设立了656个服务站、备案2466名服务专员,“线上+线下”办结企业诉求14020条。
四、关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一是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制发的《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联合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投促局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的通知》,持续开展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排查清理,及时发现并推动破除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实现2021年至今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负面典型案例“零涉及”。
二是强化公平竞争审查抽查督查机制。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定期督查,优化完善全市抽查督查机制和交叉检查制度,提高民营经济相关政策抽查及交叉检查比例,敦促落实核查机制。同时,加大对违反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举报处理力度,及时督促起草单位整改。对逾期未整改的,约谈该起草单位负责人,以提升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刚性和权威性。
三是常态化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制定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清单,依托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线上推介预期投资回报较好的项目。围绕人工智能、光电子、金融科技、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行业领域,每年组织开展线下推介会100余场,有效拓宽民间资本投融资渠道。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5年7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