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JY20250049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25 10:49
分享:

提出的于人工智能时代推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携手共创新质生产力的建议》收悉。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善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形成“市场主导、政府赋能、生态共生”发展新动能,着力推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携手共创新质生产力。

一、关于搭建合作平台与机制

一是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先后组建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金银湖实验室等智能算力相关创新平台。目前,全市建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创新平台超80家,其中国家级平台18家。

二是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支持亿咖通、鼎龙股份等民营头部企业组建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其中民营牵头组建6家,参与组建4家,加快智能座舱芯片、HBM等产品研发,目前联合实验室已产出突破性成果10项。

三是建强人工智能领域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紫东太初”3.0,与中南建筑设计院等企业加快合作。推动北大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全球首个“大型社会模拟器”。

二、关于制定鼓励政策

一是迭代民营经济政策。委、市政府印发《武汉市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民营经济政策20条),聚焦创新、人才、融资、梯次培育、市场、环境6大方向,明确5个重大专项和69个具体责任事项,形成“1+5+N”政策体系。

二是升级人工智能支持政策。出台人工智能新一轮政策措施《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高质量数据集开发利用,给予最高200万元资金补助。支持应用场景开放创新,每年遴选一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给予最高100万元资金支持。支持企业使用算力服务,每年设立不低于1000万元算力服务补贴券,对中小企业使用算力服务费用的50%给予最高20万元补助。

三是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探索推动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中小民营企业开展服务,将服务中小民营企业数量、频次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三、关于支持建立AI产业创新联盟

一是组建科创投资服务联盟。武汉基金联合国内知名创投机构、创投服务机构及本地省市区三级创投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50家单位,共同发起组建武汉科创投资服务联盟。汇集各方资源,构建武汉市创投服务生态圈,促进资本、科技、产业高水平循环,支持创新创业项目成长,促进战略新兴产业融合升级。

二是打造人工智能领域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工信部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武汉)落地,中国信通院联合光谷金控加快门户网站设计、功能模块研发。支持重点区率先开展人工智能应用新模式和新机制的先行先试,推动武汉市多模态大模型中试平台及武汉市概念验证中心(洪山科投)等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建设,培育打造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孵化加速平台。

三是强化人工智能大模型关键技术攻关。启动实施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4S)方向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我市重点高校院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科研效率,提升原始创新质量,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四、关于加强数字化转型指导

一是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高水平建设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试点城市,打造全国首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编制光通信及激光设备、汽车动力电池等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场景指引,已完成200余家企业数字化转型验收。

二是实施“江城群星”企业家培育计划。组织实施“万企育才”“中小企业领军人才”“金桥计划”“金领计划”“专精特新企业家研修班”等培育计划,围绕数字化转型战略部署、人工智能赋能等方面展开专题培训,每年培训企业管理人员上万人次。

五、强化人才支撑政策

是加大人才支持。通过选派院士专家、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帮助民营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进成果转化,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值赋能。以举办华中科技大学校友企业家论坛、武汉大学校友企业家座谈会等活动契机,为民营企业与高层次人才搭建交流平台。围绕民营企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深入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作,建立试点园区、试点高校、试点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按照“一校一企一专业”,指导校企联合制定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

二是优化人才环境。全面推行“武汉人才卡”制度,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为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人才提供子女就学、优诊优疗等服务。紧扣人才安居需求,在各区建设“青年人才之家”为来汉求职毕业生提供7天免租服务,提供人才公寓入住优惠,对博士后、博士、硕士分别给予3年、2年、1年房租免缴,对大学生给予租金7折优惠,吸引高校毕业生在汉安居安业;谋划打造集安居生活、创新创业、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层次人才社区,降低民营企业创新创业成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才安居宜业环境。

三是加强产教融合。支持学校与知名企业、校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申报建设产业学院,支持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目前武汉商学院共建有信创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软件与汽车智能产业学院等4个产业学院。引导高校主动对接科创园区及创新企业,武汉软件职业学院目前已建设4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和6个具有数字标签的特色产业学院,与武汉华中数控共建智能制造实训平台,集教学、培训、真实生产、服务于一体,提供职业技能与行业能力认证。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57月25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