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JY20250153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25 10:11
分享:

您提出的《关于对民营企业产业扶持与金融支持的发展建议》收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连续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举措,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2024年全市民企数量首次突破百万家、达到102.5万家,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提升至48.4%,民营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您就对民营企业进行产业扶持与金融支持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完善民营企业梯度培育库

为大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各级产业相关部门均建有支持民营企业成长的白名单工作机制。目前,已初步形成各级各类企业库10余种,截至2024年末,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小进规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分别有1.66亿家、3781家、348家、44家,其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比分别达到70%、75%、79.3%、80%。

同时,依托全市企业服务“一站直通”平台,系统梳理现行有效的各类惠企政策,将满足网上办理条件的政策清单推送至企业服务“一站直通”平台予以公开。组织整理“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等奖补项目清单,重点明确政策依据、适用主体、兑现方式等关键信息,进一步优化惠企政策在线兑现的申报、受理流程。

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一)研究出台“民营经济20条”。立足破解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创新难、融资难、引才难、准入难等问题,我市于今年3月研究出台《武汉市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即“民营经济政策20条”,支持企业进入新领域新赛道、承担国家战略。鼓励民营企业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积极投身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领域,以及未来显示、未来新材料等未来产业领域,持续提高民营经济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

(二)引导企业创新发展。一是构建多层次创新空间体系。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创新街区园区楼宇”全链条载体。全面推进未来产业孵化器和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统筹实施“三创一镇”区域创新工程,2025年新建创新街区(园区、楼宇)面积34.68万平方米,总面积达748.4万平方米。二是强化孵化培育能力。新增省级孵化载体23家,新增孵化初创企业973家。三是强化产业链技术攻关。构建企业主体“链式攻关”体系,部署重点研发计划,在大功率激光器、三维检测装备、量子科技等领域立项20个重点项目,支持民营企业在细分领域提升技术水平。四是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推行“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机制。支持鼎龙股份、亿咖通等龙头民营企业牵头组建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集聚产学研用单位89家,投入研发资金79.5亿元,在未来功能材料、汽车智能驾舱等领域突破10余项关键技术。

(三)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构建“1+15+N”中小企业服务网络,成立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光谷分中心,升级“汉企通”平台,推动各区建成“光谷i企”、数字“店小二”等一批数字化线上服务平台,会同各区设立了656个服务站、备案2466名服务专员,“线上+线下”办结企业诉求14020条。组织召开民企“早餐汇”、亲清政商恳谈会等互动活动,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建议,2024年以来共召开民企早餐汇、亲清政商恳谈会7场。设立常态化“民营企业家接待日”,将每周五设为“民营企业家接待日”,集中受理民营企业反映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和诉求,2024年以来,通过“民营企业家接待日”共协调解决问题200余个。

三、强化金融支持

(一)落实金融助企纾困政策。鼓励银行机构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提高服务民营企业相关业务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组织银行落实国家助企纾困政策措施,将无还本续贷支持范围从小微企业阶段性扩大至中型企业。对前景良好但暂时遇到资金困难的民营企业,协调金融机构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2024年组织召开助企纾困融资协调会80余场,组织常态化开展银企融资对接活动560余场。

(二)深化融资服务模式创新。一是优化融资平台功能。在“汉融通”平台设立“青创贷&创业担保贷”“首贷专区”等小微民营企业专区,截至2025年6月,入驻市场主体38.23万户,实现融资总额4317亿元。二是推进信用贷款改革。实施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两项试点”。截至目前,覆盖企业超10万家,在16个区开展政策宣讲45场次,累计服务企业6000余家次,发放信用贷款总额430亿元。

(三)创新创业担保服务模式。打造“政银担”直连平台,依托“汉融通”实现政府、银行、担保机构数据互联互通,构建“一键提交、三方协同”服务模式。优化融资服务效能,个人贷款最高额度30万元、小微企业最高500万元,享受财政50%贴息。申请流程全程线上化,仅需3分钟填写,最快3天即可放款。首笔15万元贷款已于今年6月成功投放至民营中小微企业。

(四)构建股权融资支撑体系。一是强化政府基金引领。组建“江城基金”“武汉基金”双核心政府投资基金,五年规划联动社会资本打造3000亿元母子基金集群;推动武汉市获批银行股权投资(AIC)试点城市;引进保险资金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二是优化股权投资生态,吸引多家社会化股权投资机构在汉聚集发展,打造多层次股权投资基金矩阵,出台专项支持政策营造宽松发展环境。三是深化机制创新,放宽政府投资基金对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的出资比例(最高可达50%);建立以整体效能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机制,允许国资基金与民营企业按1:1比例出资;不对单只基金、单个项目盈亏考核;种子期、天使期直投单个项目最高可允许100%亏损。

四、加大招商力度

(一)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今年以来,全市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478.7亿元。聚焦长三角、大湾区等民营经济活跃地区,开展驻点招商、“走出去”招商,举办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双碳产业招商专场推介会、武汉(上海)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交流等招商活动,紧密对接重点片区民营企业。灵伴科技华中业务总部及研发中心等一批民营企业投资项目成功签约。

(二)开展楚商回乡行动。制定《武汉市推进楚商回乡行动方案(2025-2027年)》。已策划开展楚商回乡招商活动超200场,与重点商协会建立起招商合作机制,在北京设立首个“楚商之家”,不断扩容“楚商+校友”朋友圈。市投促局、江岸区共同主办“楚商回乡·共话江岸”招商恳谈会,阿里巴巴等30多位湖北籍企业家代表参加。会上,向6位杰出企业家颁发“江岸区招商大使”聘书,诚邀企业家助力江岸产业转型升级。蔡甸区举办2025年楚商回乡端午节专场恳谈会,会上创思特新材料制品总部及生产基地等8个项目签约。

下一步,将继续推动《武汉市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武发〔2025〕5号)系列政策举措落地见效;组织实施“种苗工程”,加快培育一批根植武汉、锐意进取的“根企业”,促进我市涌现出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同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常态化举办“金融早咖啡”“科创点金汇”等政银企对接活动,搭建银企沟通对接桥梁;发挥“汉融通”平台数据增信、融资撮合作用,助力民营企业线上融资;深化AIC股权直投试点,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股权投资力度。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57月25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