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提案涉及武汉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的问题,我局高度重视,会同省经信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以及市直有关部门等会办单位认真研究相关情况。我们认为该提案对于加快武汉都市圈产业协同,推动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关于协同建设四大组团发展先行区方面
一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省经信厅印发了《武汉都市圈制造业发展规划》,按照“整体统筹、区域聚焦、错位布局、协作联动”思路,推进以武汉新城为都市圈制造业协同核心,辐射引领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三大制造业特色片区,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为制造业创新发展联动轴,串联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生命健康、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集聚区,形成“一核领三片、一廊带五区”的空间格局。
二是提升优势产业示范效应。立足把武汉都市圈打造成我省优势产业集群培育的“主心骨”,全力支持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建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生命健康、北斗等优势产业培育先进制造集群,从协同创新、集群集约、智能融合、绿色安全等方面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支撑都市圈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是打造都市经济转型标杆。注重发挥武汉制造业龙头引领优势,支持打造主链在武汉、配套在都市圈,融资在武汉、投资在都市圈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光谷科创大走廊产业创新发展,围绕光谷、车谷、临空等重要经济片区,不断放大优势产业外溢的乘数效应。发挥武汉工业互联网国家顶级节点、“星火•链网”国家级区块链超级节点等网络重器优势,强化数字基建、加快数字赋能,持续推动“上云用数赋智”,努力建设全国数字化发展标杆城市。
二、关于构建产业协同发展大格局方面
一是积极推动对接合作。针对产业关键节点和建链补链领域,梳理都市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承载能力、支持政策等基础资料,九市有关部门联合编制了《武汉都市圈制造业产业链地图》《产业招商地图》,努力构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都市圈产业发展格局。围绕“524”制造业体系,举办中国5G+工业互联网、光博会等行业品牌会议活动,搭建都市圈与国内国际产业交流平台,助力都市圈全面合作与宣传。
二是积极推动产业协作。积极推动光电子、生物医药产业链配套企业向鄂州、黄冈、黄石、咸宁布局,推动汽车、纺织服装、原材料等产业链配套企业向孝感、仙桃、潜江、天门布局,推动东风猛士、吉利路特斯、中创新航、容百基地、航天锂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投产,主链在武汉、配套在都市圈的产业协同发展生态初步形成。据初步统计,鄂州葛店开发区7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与武汉企业开展产业合作,黄石200多家规上制造业企业与武汉建立了稳定的产业链配套合作关系,龙头企业引领都市圈产业协作能力持续增强。
三是积极推动园区共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平等协商、权责一致,改革创新、先行探索”的原则,加强区域产业协同合作,构建协同、高效、集约的产业集群。目前已将共建“光谷第九园”、共建葛店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共建黄石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共建东湖高新(黄冈)智能科技产业园、共建鄂州生物产业园、巩固招商引资共享平台、开展都市圈金融区域合作等项目(事项)纳入《武汉都市圈发展2024年重点工作清单》按月调度推进。省应急管理厅印发《服务全省安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明确提出了“支持随州国家安全应急产业基地建设”和“指导定期举办随州应急装备发展大会,搭建应急装备产业供需对接和成果展示推广的重要平台”等重要举措,为我省构建产业协同发展大格局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关于以科创引领产业提档升级方面
一是推动科创资源集聚。聚焦创新策源和发展引擎功能,加快推进东湖科学城建设,全力打造武汉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加快推动脉冲强磁场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服务支持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0个湖北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高效运行,在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集聚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建立了光谷科创大走廊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进“武鄂黄黄”协同创新发展。黄石、黄冈在光谷设立的离岸科创园相继开园,“光谷第九园”——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启动运营,积极推进“研发在武汉、产业在周边”的创新发展一体化布局落地。
二是加速成果转化应用。围绕推进汉襄宜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加快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轻骑兵行动”,全年共组织各类成果转化对接活动332场次,推介成果4378项,签约成果转化项目1158项,成交金额20.85亿元。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4860.47亿元,同比增长59.8%。其中,武汉都市圈登记技术合同3186.61亿元,占全省比重65.6%。积极组织武鄂黄黄实施重点科创项目87个,光谷科学岛、黄石科技城、鄂州梧桐湖新区北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三是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组织成立光谷科创大走廊孵化服务联盟,举办2023年湖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从业人员培训班光谷科创大走廊专场,提升从业人员服务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累计培训369人,实现市州培训全覆盖。加快推进“离岸创新、科创飞地”建设,鄂州、黄石、黄冈、咸宁在武汉设立离岸科创园,累计入驻科技型企业271家。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向都市圈内各市开放,组织武汉地区院士专家、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等累计527人次赴都市圈内各市开展技术支持。
四、关于健全产业发展保障机制方面
一是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制定了《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成立了武汉市推进武汉都市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业经济、交通发展、科技创新、政务服务、生态环境五个专题工作组。其中工业经济组负责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召开了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工业经济组全体会议,制定了《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工业经济组工作规则》《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工业经济组三年行动方案(2023-20025)》等文件。
二是探索资源共享模式。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于2023年7月11日印发《关于加快推动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武汉都市圈在投融资、要素价格、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协同”。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办公室牵头起草了《武汉都市圈园区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指导意见》,促进各项发展要素向园区集聚,促进武汉都市圈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总规模100亿元的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基金正式设立,助力都市圈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智慧物流等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大力拓展合作空间。编制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2023年重点合作事项》,推动武汉都市圈与长株潭都市圈、南昌都市圈协同联动。长株潭都市圈重点是推动湘江新区湘阴新片区建设,片区有关国土空间规划已完成编制及审定。合肥都市圈重点是强化圈内互联互通,G4222和襄高速、S48合六南部高速、S20长丰至固始高速等项目加快推进。南昌都市圈重点是实施赣江、鄱阳湖等流域水环境修复行动,签订《昌抚跨市河湖管理合作协议》《鄱阳湖流域河湖长制合作协议》,建立跨市河湖信息共享、联合巡查执法等机制。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将其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