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620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7-25 12:43
分享:

一、关于依托城市圈建设,优化氢能产业链空间布局

目前,我市正在推动建设“武汉-襄阳(十堰)-宜昌-武汉”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圈,在集群城市高速公路沿线开展燃料电池商用车推广,引导企业合理布局加氢基础设施。支持安捷楚道、东风集团、楚天高速等企业协同合作,建成湖北省首条氢能示范线,依托汉宜高速潜江服务区,投用30辆49吨东风氢燃料电池重卡,同时在高速沿线配套建设4座日加氢能力500公斤、储氢总容量达600公斤的加氢站,构建278公里汉宜氢能源示范走廊。

同时,我市联合相关地市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东风集团、武汉理工大学与湖北秀山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十堰市)共同参与攻关“氢能重型商用车关键技术研究及整车集成”项目,加快突破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集成以及重型商用车整车集成关键技术,解决高性能长寿命关键材料及部件、系统及整车能量管理等技术难题;支持格罗夫氢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黄冈、十堰等地市合作,共同研发氢能中重卡、城市物流车、氢能专用车,建设氢能商用车整车、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生产基地。

二、坚持创新引领,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支撑平台

在氢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我市围绕氢能产业发展需求,支持中船重工712研究所建设“武汉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氢能船舶、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及配套装置等领域,已建立体系化产品正向开发平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应用示范能力的典型产品,其与三峡集团合作开发的国内首艘燃料电池船舶“氢舟1号”在三峡库区下水首航;推进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共建“湖北省氢能技术创新中心”,已建成常温常压有机液体储氢技术研发中心、燃料电池非/低铂催化剂技术研发中心等一批研发中心,氢能产业发明专利排行全球前100,并与武汉雄韬分别和武汉开沃联合研制了燃料电池公交车。

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方面,我市支持支持东风集团与国电投绿动联合生产燃料电池商用车向市场投放205辆;支持长兴集团研发推出氢储能系统,其核心板块水电解制氢系统已完成中试,可将风力发电机和光伏板发出的交流电,转换成制氢所需的直流电,4度绿电可生产1立方米氢气,每小时产氢量最高可达到2000立方米。

在氢能计量检测体系建设方面,我市已建成湖北省氢能动力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国家新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武汉),均具备燃料电池部件电堆、模块、发动机及整车安全性、可靠性、环境适应性等检测能力;正在加快建设车用氢气瓶检验中心,为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公共平台服务。

三、关于发挥央企作用,支撑和带动产业链畅通循环

我市支持武汉经开区与国家电投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投资建设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国家电投集团旗下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在我市设立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建成国内首条全自主可控、全球范围内一次性成膜面积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质子交换膜生产线;支持青山区与国家电投集团湖北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副产氢资源整合利用、氢能产业发展等项目投资达成共识。

同时,我市推动融通汽车与国润物流、昊有实业等物流企业签订160台东风氢能源重卡运营协议,总成交金额近4亿元;与中建商混洽谈近千台东风氢燃料电池汽车采购订单,以规模化应用带动产业发展。

四、关于推动氢能相关产业交叉融合,搭建能源交易平台

我市已成立由宝武集团、东风集团、三峡集团、国家电投集团、中石化、武汉理工大学等54家企事业单位参与的武汉市氢能产业促进会,通过加强氢能产业交流合作、建立专家智库、制定氢能产业团体标准等举措,促进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的有序共享和联结,推动研发、生产、推广、配套等环节紧密合作和共赢,协同推进氢能产业健康发展。

同时,我市已成立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碳登”),涉及碳征信、碳评级、碳咨询等细分领域。目前,中碳登正在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扩容工作,有望率先纳入水泥、电解铝、钢铁三个高排放行业,并适时借鉴《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经验做法,建立清洁氢认证、碳减排核算方法体系、碳交易机制等创新制度体系,搭建能源互联网交易平台,服务绿色氢能产业发展。

五、关于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我市支持青山区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成立武汉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青山区氢能产业基金,用于支持制氢加氢一体化及配套、氢能综合利用、加氢站及其专业设备制造等全产业链项目;支持东湖高新区与国华能源投资、湖北高投引导基金、武汉地质资环院等共同设立一期规模10亿元的氢能产业基金,支持氢能汽车推广应用、氢能枢纽城市建设等。

同时,我市积极鼓励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安捷楚道、氢动力等企业建设燃料电池汽车融资租赁平台,广泛吸纳社会资本融资,通过自营和租赁模式大量采购并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已支持湖北氢动力和安捷楚道将400辆东风氢燃料电池汽车纳入今年采购计划。

六、关于广泛参与国际合作,鼓励氢能企业引进来走出去

我市与英国曼彻斯特市是国际友好城市。近年来,我市与曼彻斯特市共同组织举办中英氢能合作论坛,进一步挖掘绿色氢能合作潜力,打造互利合作新亮点。2022年,首届中英氢能合作论坛我市和英国曼彻斯特市同时举行,中英两国相关政府部门、氢能学术界、科技界、企业界代表等近200

人围绕氢能产业合作展开对话,同期我市与曼彻斯特市签署两市氢能产业交流合作备忘录,武汉理工大学与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签署氢能合作意向书,在氢能产业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去年11月30日,第二届中英氢能合作论坛在英国曼彻斯特召开,中英两国政府代表、两市政府代表、中英氢能投资企业代表等,围绕氢能全产业链合作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深入落实两市氢能产业交流合作备忘录,加强在氢能领域的交流合作。

以组织举办中英氢能合作论坛为契机,我市已搭建了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国际交流平台,通过定期相互举办研讨会、加强技术研发沟通、专家学者互访等多种形式,在氢燃料电池、氢能产业园方面实施了一批合作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立足我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城市圈产业互补性,提升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与装备制造水平,推进氢能多领域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氢能全产业链。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25日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