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JY20240308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7-29 11:22
分享:

武汉经开区是我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汽车产业的主阵地,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市持续推动武汉经开区转型升级,建设以汽车产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区,更好地发挥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引擎作用。

一、前期工作基础

(一)优化产业布局,壮大“一区”

指导武汉经开区因地制宜,优化汽车产业链分工,壮大产业能级,强化龙头带动作用。以军山新城为核心,依托东风悦享、图达通等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企业,打造双智策源地,重点推动智能驾驶商业应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城融合。以智能制造产业园为核心,推动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岚图科技、猛士科技等东风系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加速转型升级,承接世界500强零部件企业向中部转移发展机遇,提升本土零整比。以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为核心,以路特斯、中创新航等项目为聚光点,吸引一批头部新势力车企和配套零部件企业落户。以现代服务业产业园为核心,依托东软睿驰、亿咖通、中国电子等企业,推动智能汽车软件和数字经济集聚发展,重点发展电动总成、智能座舱和汽车芯片。

(二)加强区域协同,培育“多园”

围绕经开区,在各区布局建设一批汽车产业专业园,推动经开区和各区汽车产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深入实施《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年行动方案》《武汉市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突破发展工作方案》,支持优化一谷两翼三区十园的汽车产业集群格局,以中国车谷为核心区,不断提升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健全江夏区、东湖高新区为两翼的汽车产业链配套制造及研发、智能网联整车与核心部件、汽车软件和高精地图等高质量发展体系,推动东西湖区、蔡甸区、黄陂区为汽车关键核心零部件配套特色优势区,布局建设十个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特色产业园区,构建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互补的差异化配套产业园区体系。

(三)加快转型升级,提振“一业”

去年以来,武汉经开区新建成小鹏汽车、东风猛士、东风本田四厂等新能源整车项目,新增新能源汽车产能45.6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含共线产能137万辆。新势力汽车品牌产销两旺岚图第10万辆整车下线,猛士累计订单突破5000辆。岚图追光、猛士917、东风eπ007、东风eπ008、路特斯“繁花”等车型实现了从主流到高端豪华全覆盖,岚图将与华为携手打造全新纯电SUV和搭载华为智驾及智能座舱的梦想家MPV两款新车型。区内新能源汽车不断加快出海步伐,猛士917在瑞士上市,岚图汽车相继进入挪威、丹麦、意大利等市场,计划2030年海外累计销量突破50万辆。

(四)持续强链延链补链,构筑“平台”

聚焦汽车核心零部件薄弱环节循链招商,招引世界500强采埃孚建设汽车被动安全零部件生产基地,吸引智新科技投资100亿元建设自主动力总成项目,落地亚马逊云科技、天猫养车汽车后市场等配套项目。依托百万新能源整车产能,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持续精准招商,推进安波福连接器、亚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扩产、信质集团新能源电机核心部件等重点项目落地。长江汽车产业供应链数字化平台上线,开展宣传推介活动8平台入驻整车企业23家、零部件企业4024家,汇聚全国整车及零部件企业信息14万余条。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加强工作统筹

提请市政府成立武汉市“一区多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坚持开放引领原则,依托武汉经开区开展“一区多园”试点工作重点聚焦汽车制造、电子电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汽车产业链的培育和发展,支持武汉经开区与邻近的省级开发区或产业园区开展“一区多园”试点。

(二)加强政策支持

组织市发改、财政、税务、统计等部门,研究支持经开区“一区多园”建设的财税政策,探索建立经开区与各区的双重统计机制。起草《武汉市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支持各区聚焦汽车制造、电子电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汽车产业链上下游,打造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园。修订《武汉市工业园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将资金支持范围覆盖“一区多园”,支持经开区与各专业园区建设。

(三)强化合作共赢

创新“一区多园”开发建设与管理模式,将“一区多园”作为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扎实推进“一区多园”建设的各项任务。按照“六个统一”的模式统筹协调武汉经开区与各专业园的关系,即统一组织协调、统一产业布局、统一汽车产业政策、统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统一统计口径、统一招商和服务标准,协调推进“一区多园”建设。依托汽车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武汉经开区与各区优势资源互补效应,推动政策、技术、人才、项目、资金等要素资源的流动和共享,促进各专业园与武汉经开区紧密合作、协同发展、共建共赢。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29日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