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全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城市之一,汽车行业总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5。随着近年来汽车产业快速转型升级,武汉市积极推动汽车产业新能源化发展。您的提案与我市相关工作高度契合。
一、前期工作基础
(一)新能源汽车产能进一步扩充提级。去年以来,我市新建成小鹏汽车、东风猛士、东风本田四厂等新能源整车项目,新增新能源汽车产能45.6万辆,全市9家乘用车整车生产企业已形成产能27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能(含共线产能)达157万辆。
(二)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链不断完善。新能源电动汽车“三电”(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产业链逐步完善。锂电池方面,中创新航、比亚迪、楚能电池三大项目规划产能120GWH,能配套200万辆电动车,已建成42GWH;氢燃料电池方面,集聚40余家氢能产业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电机年产能57万套,电控年产能116万套。
(三)新能源汽车发展提级加速。2023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28.1万辆,占全市汽车产量的22.2%。今年上半年,我市新能源汽车产量14.2万辆,同比增长84.3%,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提升至29.4%。东风岚图、猛士、风神、奕派等品牌新能源车型推向市场。
(四)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成长迅速。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43万辆,位居全国非限购城市前列。累计推广应用528辆燃料电池汽车,在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以外的城市中位居第一。进一步优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累计建成充电桩31.5万个、集中式充换电站1866座(其中换电站108座),加氢站9座。
(五)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产线的固态锂/钠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系列产品成功获得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长飞光纤碳化硅(SiC)功率半导体产品研制成功,正在加快建设年产36万片碳化硅晶圆制造基地
(六)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取得初步成果。打造立足湖北、辐射全国的长江汽车供应链平台,构建了国企投资控股、市场化资本参与、专业化运营的创新模式。目前,长江汽车产业供应链数字化平台上线,开展宣传推介活动8场,平台入驻整车企业23家、零部件企业4024家,汇聚全国整车及零部件企业信息14万余条。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措施
武汉市将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的牵引赋能效应,进一步激发行业活力,培育龙头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提质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集合我市汽车产业链工作专班、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专班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专班力量,统筹推进汽车产业发展工作,制定年度任务清单,明确年度目标、措施、项目和责任分工,按季度督导调度推进。推进实施《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和《武汉市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突破发展工作方案》,聚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弥补短板弱项,推进产业实现突破发展。
(二)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化转型。支持东风公司加快转型,加快岚图汽车混改,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大新能源领域投入,三年内迭代推出18款自主乘用车新能源车型,实现东风自主品牌新车型100%电动化;加大汉产新能源汽车宣传力度,全力开拓本地和海外市场,不断提升汉产新能源汽车品牌知名度。加快路特斯全球总部智造中心、海微科技总部等22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新打造2款以上年销量超10万辆的爆款车型。推动岚图、东风日产、吉利路特斯、东风猛士、小鹏等项目进一步释放产能,鼓励整车企业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发展代工合作模式,提升产能利用率。
(三)锻强产业链供应链。打造零部件龙头企业,支持东风公司整合省内零部件企业资源,在汉组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零部件集团。培育优势企业,瞄准新能源汽车“三电”、高端车用电子元器件、车载感知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领域,新打造一批国家级及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以长江汽车供应链平台为抓手,推动汽车产业供应链转型再造,围绕新能源整车项目配套生产核心部件。立足延链工作,大力推动二手车交易、报废车回收拆解、电池梯次利用等汽车服务业务发展。鼓励整车企业与供应链平台公司合作开拓海外市场,力争今年全市整车出口量超过5万辆。
(四)提升产业创新水平。推动核心技术攻关,继续推动东湖高新区与华为(车BU)、华为与岚图的战略合作;支持江夏与德国博世、上海通用的战略合作;围绕智能网联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市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和知识创新专项。深化“车谷”与“光谷”双向联动,开展10场以上供需对接活动。完善零部件企业研发体系,鼓励链接零部件企业研发中心,10亿元以上的零部件企业全面覆盖。完善公共平台服务能力,建设以“用”为导向的汽车供应链平台。
(五)完善汽车产业政策体系。出台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关于加快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从打造自主品牌、强化创新能力、优化配套环境、强化产业链集聚4个方面发力,推进我市汽车产业加快向新能源化和智能网联化转型。
(六)提升基础配套能力。构建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完成新建充电桩8万根、换电站50座、加氢站8座(含3座续建)的年度目标任务,建设市充电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前瞻布局高压快充设施,简化高压快充建设及电网配额审批流程,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补贴政策向高压快充予以倾斜;支持本地充电桩企业开发高压快充领域新产品,为我市高压快充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配套。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打造10个以上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特色园区;高水平规划建设“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七)强化新能源推广应用。加快公共领域用车电动化,支持汉产新能源汽车扩大市场,到2024年底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万辆。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推进通勤、物流、渣土、港口等领域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新推广燃料电池汽车500辆。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