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您对武汉市算力基础设施的新格局和算力战略性能力建设的关心和支持,所提建议对依托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推进我市传统数据中心向智算中心升级,提升数据中心算力水平,发挥算力底座的重要支撑作用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近年来,我市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一、统筹算力建设布局
我市已于2024年1月印发《武汉市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及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5年)》(武政办〔2024〕9号),提出打造中部算力高地的城市定位。从优化基础设施布局、聚力攻关关键技术、优化提升服务质量、推动示范园区建设、创新推广应用场景及推动绿色安全发展六个方向明确17项重点任务。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方面,适度超前布局超算中心和智算中心。引导边缘计算中心“云边端”一体化布局。建设普惠型城市算力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多层次商用算力体系。积极融入全省一体化算力网络,加强省内算力协同。构建城市级全光高速低时延算力网络,市内单向时延小于1毫秒,省内时延小于3毫秒,与国内枢纽节点时延控制在10毫秒以内。
二、推进算力平台建设
一是创新平台。我市先后组建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金银湖实验室等智能算力相关创新平台。市科创局支持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展多模态大模型领域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发布全球首个全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2.0以及“江城洛神”“百变悟空”等AI内容创造和个性化作图平台。
二是服务平台。东湖高新区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经获科技部正式批复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累计对接服务极目智能、楚精灵等超过200家人工智能企业,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完成140个人工智能创新方案认证和迁移。
三、推动算力技术攻关
一是市科创局将智能算力产业链作为市科技重大专项,以“揭榜挂帅”形式,支持黑芝麻智能联合东风公司、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车规级高性能自动驾驶芯片涉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达梦数据联合精壹致远、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高端数据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二是组织实施市重点研发计划和人工智能创新专项,支持在汉人工智能企业围绕国产图形处理器、边缘服务器、算网一体等智能算力领域开展技术研发,近两年已立项“基于国产GPU云的AI计算平台”等多个算力相关研发项目。
四、推动绿色安全发展
持续推动节能改造。推广使用整机柜服务器、人工智能服务器、液冷服务器等高效IT设备,加快液冷、自然冷源、电力模块、锂电池等绿色节能产品和技术应用。推动“老旧小散”存量数据中心升级改造。新建大型数据中心PUE降低到1.25以下,绿色低碳等级达到4A级以上。鼓励算力中心普及全闪存及数据高密存储等先进存储技术,进一步降低耗能,打造绿色数据中心典型示范。
五、推动算力人才培养
一是支持高校相关科学发展。市教育局支持高校根据产业需求办专业,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在汉高校开展人工智能相关重点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产业人才;江汉大学结合围绕“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目标,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优势。
二是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2023年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和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分别获批了“武汉·中国光谷”全国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今年两所高校将积极实体化运行两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搭建政校行企合作平台,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三是不断拓宽校企合作渠道。江汉大学立足 “人工智能+”产业需求,与企业建立校、院两级协同育人机制,与大唐互联/大唐融合(武汉)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共建合作框架,与东风咨询公司共建智能软件测试实验室,与科大讯飞联合建立了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实验中心,全面推进和强化新工科建设。武汉商学院高度重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前已与软通动力集团挂牌成立信创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与东软集团就共建汽车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已达成初步意向,相关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总体上看,我市算力规模增长迅猛,人工智能相关科研、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具备较好的应用基础。但也存在数据中心平均利用率不高,算力赋能产业作用还不够充分等问题。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市科创局、市教育局、市通管局等相关部门,持续强化算力设施布局、加强算力调度统筹、提升算力服务能力、培育算力服务企业及深化算力赋能行业相关工作,为推进我市向智算中心转型升级,发挥算力底座的重要支撑作用提供有力支撑。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