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您对武汉市算力应用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所提建议对统筹算力资源发展,提升算力服务水平,强化算力赋能产业发展,建设华中算力中心城市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面统筹算力建设和应用产业发展,我市算力建设进入“快车道”。
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策引导
一是加强顶层规划。我市将超大算力集群列入“十四五”规划并实施,聚焦高性能计算、云计算等,建设以云计算平台和云服务为关键支撑的数字生态。同时将超算和人工智能列入全市“965”产业体系,超算和人工智能产业链成为我市“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目前我市先后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已建成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和超算中心“双中心”,引进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人工智能发展的多维优势。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算力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先后出台《武汉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施方案(2023-2025年)》《武汉市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及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5年)》等系列政策文件。2023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510亿元,近三年保持30%以上年增长率。
三是优化政策支撑。市经信、科创、人社等部门,东湖高新、武昌等区均已出台系列政策,覆盖算力建设、服务、应用等各方面,基本形成算力政策体系。为推动全市算力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正在研究起草武汉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拟明确设立一定金额算力“服务补贴券”,重点支持中小企业购买算力服务,进一步强化普惠算力供给。市人社局积极出台算力配套人才政策,支持算力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并给予培训补贴,提升企业人才技能水平。
二、加强统筹布局,加快企业集聚
一是夯实“3+N”布局。我市于今年1月印发《武汉市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及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5年)》(武政办〔2024〕9号),明确“3+N”布局。以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武汉临空港开发区为3个算力核心区,按照“供需匹配”原则加快“N”个边缘算力部署,打造一批特色楼宇和创新街坊。目前已集聚人工智能企业995家,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平台超过80家,建立了梯次培育体系,孵化武汉二进制半导体等科技型中小企业超600家,培育东风悦享等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超500家,聚芯微电子、武汉绿网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黑芝麻智能、路特斯科技等独角兽企业4家,光庭信息、亿咖通等国内外上市企业13家,吸引华为、小米、百度等龙头企业在汉布局。
二是推动算网融合。在继续夯实“双千兆”网络基础上,加快推动5G移动通信网络和固定宽带网络向“双万兆”探索演进。加快构建城市级高速全光低时延运力网络。开展5G-A及50GPon端口试点部署。争取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落地武汉。推动武汉-宜昌高速直连链路建设。启动“万兆城市”建设,重点实施网络基础设施“提能升级”、网络服务质量“提质升格”、网络资源要素“共建共享”、网络创新应用“融合赋能”四大行动。到2025年,初步构建以5G-A和万兆光网为标志的“双万兆”网络基础设施体系。
三、加强人才培养,攻关核心技术
一是组建创新联合体。市科创局将智能算力产业链作为市科技重大专项,以“揭榜挂帅”形式,支持黑芝麻智能联合东风公司、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车规级高性能自动驾驶芯片涉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达梦数据联合精壹致远、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高端数据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二是支持技术研发和创新。市科创局组织实施市重点研发计划和人工智能创新专项,支持在汉人工智能企业围绕国产图形处理器、边缘服务器、算网一体等智能算力领域开展技术研发,近两年已立项“基于国产GPU云的AI计算平台”等多个算力相关研发项目;支持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展多模态大模型领域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发布全球首个全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2.0以及“江城洛神”“百变悟空”等AI内容创造和个性化作图平台。
三是加大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市人社局积极支持高性能计算、AI基础与AI芯片、智能计算软件等产业相关人才申报国家、省、市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享受政府津贴专家,并对入选人员发放津贴,为武汉加快培育数智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人才支撑;还支持算力领域行业引领作用突出、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创新潜力突出的企事业单位申报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验基地等平台,以与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青年人才。
四、加强供需对接,完善发展生态
一是加强供需对接。2023年,由武汉市经信局、武汉市科创局联合组织开展“人工智能要素伙伴计划”,发布了我市首批“算力伙伴、数据伙伴、模型伙伴” 人工智能要素伙伴计划成员30家,其中算力伙伴14家。我局还持续开展走访调研、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活动已10余场,分行业、分领域举办供需对接活动5场。已有快嘟、深圳讯方、易睿德、欧软云等7家企业落地武汉。
二是推动模型落地。构建“1+N”的大中小模型共同发展生态,重点支持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打造“紫东太初”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支持华科打造多模态大模型Monkey等,武大打造Cheese GPT大模型等,北大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打造“北大元法智能系统”,推动兰丁、精测、东湖灵境、象辑科技等企业加快行业模型研发应用。
三是完善发展生态。推动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牵头组建省级大模型与算力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18个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和升级,集中打造光谷中心城、环太子湖数字经济产业园等2个人工智能产业核心区块。征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200余项,黑芝麻智能、奋进智能等企业成功完成全市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揭榜挂帅”榜单任务。
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截至目前,我市高性能算力规模达到2425P,已建成“千卡集群”算力中心2个,已规划1个万卡异构算力集群,算力规模增长迅猛,人工智能相关科研、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具备较好的应用基础。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市教育局、市通管局、市科创局及市人社局等相关部门,持续强化算力资源统筹,提升算力服务水平,强化算力赋能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华中算力中心城市。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