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提案关注我市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提出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人才培养等建议,十分中肯,对于我们推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我市围绕“纾困、培优、服务”三位一体,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竞争力,全市中小企业呈现量质齐升发展态势。
一、优环境,稳定企业发展信心
(一)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今年以来,我市按照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湖北省《深化以控制成本为核心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五大行动”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要求,印发实施《武汉市加快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行动方案》,着力构建全天候、全过程为企服务新生态,出台畅通市场准入退出、便利企业获取经营场所、优化市政公用服务、保障高质量就业、便利企业获取金融服务、营造开放贸易环境、提升纳税服务水平、高效解决商事纠纷、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提升破产案件办理质效等10个方面30条128项细化工作举措,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在2023年度全国工商联组织的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中,我市位列省会及副省级城市综合第5、最佳口碑第10;在工信部2023年度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位列副省级以上城市第9,较上年提升3位,连续4年实现进位。
(二)以服务企业为宗旨,健全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市、区、街、站”四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布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站、服务专员建设指引,已建立576个服务工作站、设立1386名服务专员,实现15个区全覆盖。推进“金桥计划”,选取1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作为联系走访服务对象。宣传运用省非公有制企业投诉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反映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依托“汉企通”数字化升级,打造企业服务总入口,截至目前,线上线下共解决了企业2139个问题。持续开展“万企育才”“金领计划”等企业培训课程,今年以来,已支持3500家次中小民营企业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二、促创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一)培育科技型市场主体。按照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规律,实施初创科技企业育苗计划、小微高企跃升计划、骨干高企瞪羚计划、领军企业引领计划,对大中小微科创企业进行分层施策,加快培育一批民营企业成为具有较高成长性、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出台武汉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黄金20条”,强化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和科技企业培育“最初一公里”问题,建成156个市级中试平台,拥有中试设备2.5万台,中试场地面积达249万平方米,2023年中试服务约6万项,服务收入近20亿元;备案首批16家市级概念验证中心。此外,还制定了《武汉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绩效评价实施方案》《武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实施方案(试行)》《武汉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围绕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需求,加大优质企业培育力度。
(二)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组织开展“武创荟”系列“赛、会、展”活动,打造特色科技活动品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人才集聚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举办“武创源”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国际光化学及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大赛,对获奖项目在汉落地转化的创业团队或者企业,根据项目成熟度对应市科技计划体系予以资金支持,通过“专家评技术、市场评价值、落地评环境”的新模式,遴选一批项目在汉“落得下,长得好”,促进“在武汉,一起创”的氛围更加浓厚。
(三)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制定出台股权投资“一方案、一清单、一政策、一细则”政策支持体系,吸引全国股权投资机构来汉设立基金并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对“投早、投小、投科创、投未来”进行投资奖励和投资损失补贴。从今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40亿元预算资金,设立武汉基金、江城基金,壮大我市产业基金规模到1000亿元,形成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布局。今年上半年,新设立私募基金管理人和创业投资基金20家;完成对5支天使基金(英诺天使、明君合纵、瑞江康圣、倚锋灼华、东科聚才)首期实缴6.56亿元,基金总规模17.22亿元。加大科技型企业贷款服务力度,建立科技型企业重点支持名单库。举办“科技金融早春行”活动,现场发布第四批15家科技金融工作站名单,全市科技金融工作站达到57家。支持武大科技园与省科担公司合作推出“科担园区贷”,支持市融担公司推出“孵化担”产品,并在全市孵化器推广。
三、助融资,缓解企业资金难题
(一)加强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用足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及中小微企业等领域支持力度。截至2024年3月末,全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976亿元,同比增幅19.1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2.18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末,我市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为4.73%,低于全省0.0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0.05个百分点,呈现“量增、面扩、价降”的态势。同时,加快建设全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简称“汉融通”平台),加大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力度,对小微企业精准画像,累计入驻18.78万户,汇集发布金融产品135项,撮合融资13万笔、金额3641亿元。
(二)优化中小微企业信贷供给。引导银行机构推广“随借随还”“循环贷款”“无还本续贷”等模式,截至2024年3月末,我市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余额296.71亿元,同比增速9.36%。扎实开展“银税互动”工作,27家合作银行已推出“税银闪”“云税贷”“信用税e贷”等多个线上产品,帮助守信企业获得信贷支持。充分发挥担保增信作用,引导“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餐饮、零售、住宿、旅游等行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担保费率至1%及以下。2024年1-3月,武汉市“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办理小微、“三农”等市场主体融资担保业务3623笔,担保贷款金额46.03亿元,同比增长40.63%。
(三)引导银行机构让利实体经济。在汉银行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关于减费让利政策、服务实体经济的决策部署,对中小及民营企业实施差异化内部定价,免收贷款过程中产生的评估费、抵押费,切实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成本。截至2023年12月末,银行机构累计减免支付手续费3.06亿元,惠及客户数量68.98万个。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多种方式进行直接融资。2023年,我市企业发行境内债券(含可转债)1113支,发行金额5,576.10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发行债券15笔,总计金额59.73亿元。
四、扩优势,促进校企合作发展
(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环大学创新经济带建设,推动各区、各有关部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主动对接服务高效院所,加快建设创新街区(园区、楼宇)和各类众创孵化载体,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等创新主体合作,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中试基地等,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为中小企业注入新力量,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组建市区两级320人的成果转化联络员队伍,当好校地对接“联络员”、成果收集“侦察兵”、院士专家“服务员”、成果转化“经纪人”,并在2024年将联络员升级为科技网格服务团队,进一步做好成果转化对接服务。
(二)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推行校企育人“双主体”、学生学徒“双身份”、教师师傅“双导师”的现代学徒制,行业企业参与制定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市属高校坚持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提升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江汉大学研究生院以校企联培为重点,深化产学研用融合,积极拓展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现有省级研究生工作站9个,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对接企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大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获批教育部“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