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233号提案的回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7-30 11:00
分享:

一、以学促创,增强民营企业创新活力

一是推进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组织学习贯彻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报告会,通过“企业家讲,讲给企业家听”的方式,邀请优秀民营企业家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促进“两个健康”的精神动力和具体实践。举办民营企业大讲堂、年轻一代工作骨干人员研修班、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修班、走进全国“双碳”高地鉴学行、新质生产力专题报告会等活动,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二是实施“万企育才”工程。组织遴选50名专精特新企业高管参加工信部领军人才培训班并给予1万元学费补贴。联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连续两年举办武汉市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研修班,共165位中小企业高管参训,邀请金灿荣等知名专家为参训企业家授课,受到学员普遍欢迎。实施“万企育才”工程,实施中小企业普惠性系列培训活动,促进专精特新发展,3年来支持近万家中小企业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促进民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二、以研带创,引导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一是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实施创新平台专项、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计划项目,引导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民营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发挥企业和高校作用,积极推进“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新型学徒制培训,搭建工学一体化培训平台,促进校企联合、产教融合,并按照培训人数给予企业每人500元至8000元培训补贴,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江汉大学与人福药业、兴发集团、科大讯飞等80余家企业开展合作,获批教育部“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二是引导民企加强创新。加强中试平台建设,发布实施《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建设规划》,支持鸣飞伟业等民营科技企业打造北斗创新应用中试平台,建成156个市级中试平台,拥有中试设备2.5万台,中试场地面积达249万平方米,2023年中试服务约6万项,服务收入近20亿元。出台《武汉市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支持亿咖通等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攻关,以揭榜挂帅”“军令状等方式组织实施市科技重大专项。立项支持天眸光电等民营科技企业实施重点研发计划、人工智能创新专项。一批民营企业的攻关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长飞光纤攻克了超低损耗制备的关键技术,实现了超低损耗光纤自主国产化;黑芝麻智能发布全球首个智能汽车跨域计算芯片平台武当系列。此外,鼎龙股份、联影智融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突破。

三、引强补创,引导民营企业发展。

一是加强企业梯次培育。实施初创企业育苗行动,强化孵化载体能力建设,引导扶持民营企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2023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2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53万家。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萌芽育苗”,举办“创客中国”“武创源”等赛事,“以赛促创”营造良好创业氛围。今年力争培育1万个以上创新创业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000项以上。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筑基壮腰”,研究出台“专精特新”新一轮发展政策,今年力争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50家以上。

二是打造创新成长生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管理制度创新,优化全市科技计划体系,改革科研项目组织模式,持续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立法,依法保障民营创新主体平等获取创新资源。加快布局“三创一镇”建设,推动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发展,打造创新创业特色小镇和街区(园区、楼宇)。打造从大学生创业园(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服务生态,针对企业初创、成长、成熟等不同阶段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培育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服务,靶向引进培育高端创新团队。

三是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夯实线下服务体系,会各区建立了612个服务工作站、设立1734名服务专员,初步构建贯穿市、区、街、站的四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各区创新服务模式,武昌区零号员工、硚口区不打烊店小二、汉阳区知音帮帮团、青山区首席服务员等模式。创新线上服务体系,升级汉企通平台,持续扩充完善政策库、资源库、企业库。开设服务工作站专区,上线专员帮办服务专区,搭建工业企业小进规培育服务平台,上线汉企驿站小程序,依托千局联千企”“万名干部,线上收集转办企业问题1700个。

四、以策固创,优化民营企业科创生态。

一是迭代政策促发展。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工作要求,2021年,出台《武汉市促进中小企业稳健发展若干政策》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稳健发展;全国城市中首个印发《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支持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2022年,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中小企业突破性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武汉市贯彻〈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实施方案》,强化“一法一办法”落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23年,印发《加快培育中小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方案》,统筹推进“七万工程”(万名创客创新创业工程、万家企业升规进限做精工程、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万企供需对接工程、万亿中小企业融资工程、万企赋智数字化转型工程、万名干部助企服务工程),为全市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绘就新蓝图、吹响冲锋号。

二是强化创投政策支持。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汉布局,设立20亿规模的清控银杏光谷创新基金、15亿元规模的湖北基石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从今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40亿元预算资金,设立武汉基金、江城基金,壮大我市产业基金规模到1000亿元(天使等科创类基金250亿元以上,占25%以上),形成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布局。今年上半年,新设立私募基金管理人和创业投资基金20家;完成对5支天使基金(英诺天使、明君合纵、瑞江康圣、倚锋灼华、东科聚才)首期实缴6.56亿元,基金总规模17.22亿元。

三是加速建设产业集群。根据各区产业特色,深化区内企业合作和融通发展,推动以区为单位建设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以产业龙头企业牵头,专精特新企业和优质中小企业为主体,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东西湖区网络安全产业、洪山区光通信设备及光电子器件制造产业、江夏汽车零部件先后成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深化产业内大中小企业开放合作,促进产业资源共享开放中起到积极作用。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30日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