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提案关注我市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提出公平市场准入、降低营业成本、创新行政管理、完善权益保护等建议,十分中肯,对于我们推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我市围绕“纾困、培优、服务”三位一体,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竞争力,全市中小企业呈现量质齐升发展态势。
一、构建更加公平的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机制
(一)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通过组织开展隐性壁垒排查和建立案例归集和通报制度,未发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所列事项之外违规设立的市场准入类行政许可和违规设置的各种市场准入类门槛的情况。2021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的六批共105个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及核查线索均未涉及我市。对照省级收费清单及时调整发布收费《武汉市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清单》,做到收费清单外无政府定费。截至目前,我市共保留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涉及十七大类37项(中央29项、省8项),其中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涉及11部门17项,全部为中央项目,省、市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为“零收费”。
(二)常态化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上半年,全市组织召开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对接会52场,面对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依托国家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公开推介项目65个,总投资超446.62亿元。组织各区、各部门申报2024年第一批国家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总资金需求66.47亿元。
二、完善民营企业发展的运行体制机制
(一)进一步营造尊重民营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一是坚定发展信心。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民企座谈会,强调坚定不移支持和推动中小企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台《加快培育中小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方案》,统筹推进“七万工程”。开展武汉市突出贡献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评选,67家民营企业、60位民营企业家获得市委市政府表彰。市人大十五届三次会议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案》列为1号议案,通过人大监督助推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补短板强弱项,高位推动,进一步坚定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协调中央及省级媒体加大对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人民日报推出《武汉黄陂:企业开办跨域通办 特殊群体办证风雪无碍》,展现武汉市黄陂区在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便民利企方面的积极作为。新华社推出《武汉:打好司法服务“组合拳” 营造企业发展“暖环境》,深入解读武汉市如何通过司法服务的创新举措,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温暖的法治环境。湖北日报推出《“线上+线下”双通道 武汉中小企业“按需点单”提升质量更方便了》《武汉发放4895万元“红包”“免申即享”直达125家企业》等,展示武汉市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的精准施策和务实举措。长江云推出《武汉市蔡甸区:以“四大比拼”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展现政府如何为民营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营造创新氛围。组织市属媒体通过开设专栏、开展访谈等多种形式,深入持续开展对我市民营经济的宣传报道。长江日报开设“在场——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企业调研行”“新质生产力武汉现场”“武汉群英会”“中小向‘新’”等专题专栏,推出《武汉汽车芯片企业争先上市》《撸起袖子加油干!武汉中小企业力拼龙年首季“开门红”》等系列报道。武汉广电《周末会客厅》栏目邀请多位在不同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民营企业家,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和经验。《创业武汉》栏目加大对政策措施的解读力度,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经济专家等,对最新政策进行深度剖析,帮助市民更好地理解政策精神,把握发展机遇。
(二)缓解民企资金压力
一是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围绕民营企业降本减负,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明显。2023年,全市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328.7亿元,惠及经营主体53万余户。扎实开展“银税互动”工作,帮助守信企业获得信贷支持。截止到2023年12月,在我市实际开展“银税互动”业务的银行达27家,合作银行已推出“税银闪”“云税贷”“信用税e贷”等多个线上产品。推出“税信佳”纳税信用修复提示提醒服务,通过向纳税人提供有价值的提示提醒服务,引导纳税人及时纠正违规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帮助失信纳税人尽量挽回涉税失信损失,有效提升我市纳税信用整体状况,进一步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二是完善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机制。金融监管总局湖北监管局引导银行机构在队伍建设、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方面加大资源保障力度,单列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计划,细化贷款尽职免责和不良贷款容忍度要求,加强政策传导,畅通申诉渠道,增强可操作性,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人行湖北省分行营管部定期开展武汉市金融机构执行信贷政策效果评估,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民营及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全市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呈现“量增、面扩、价降”的态势,截至2024年3月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976亿元,同比增幅19.1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2.18个百分点。
三是深入开展小微首贷拓展行动。建立“线上+线下”小微企业“首贷”金融服务体系,线上设立“首贷服务专区”,为首贷户匹配合适金融机构进行对接,线下常态化举办科技金融早春行活动,累计公布五批线下首贷服务站名单,截至2024年3月末,全市累计建成94个线下首贷服务站点,延伸首贷服务触角。配合团市委共同研究起草《武汉“青创贷”金融扶持项目实施意见》,为青年创业者给予贷款实际利率50%的财政贴息。引导“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餐饮、零售、住宿、旅游等行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担保费率至1%及以下。2024年1-3月,武汉市“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办理小微、“三农”等市场主体融资担保业务3623笔,担保贷款金额46.03亿元,同比增长40.63%。
四是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引导在汉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主搭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创新“保理e融”“应收e贷”“政采e贷”“订单e贷”等产品,将金融服务向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延伸,提供覆盖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推动“华纺链”金融发展,推出“纺易融”“纺易采”“纺易通”等供应链融资产品,组织5家银行同华纺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其中中国银行已授信5000万元,用信4595万元。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多种方式进行直接融资。2023年,我市企业发行境内债券(含可转债)1113支,发行金额5576.10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发行债券15笔,总计金额59.73亿元。
(三)进一步优化要素配置
一是完善民企专技人员职称评审制度。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要求,制定民营企业职称评审政策十条,坚持平等对待、突出关心关爱,在畅通申报渠道、优化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深入企业进行政策宣讲,在全市各区设立申报点,方便民营企业人员报名参评。开辟民营企业职称专场评审,申报人数创新高,2023年达1130人,同比增长34%,有效激发民营企业专技人员活力,助推民营经济发展。
二是开展民营企业职称专场评审活动。持续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要求,聚焦企业发展堵点,通过上门调研民企就业人员需求,零距离服务民企专业技术人员,连续数年组织开展民营企业职称专场评审活动。截至目前,共开展28场民营企业职称专场评审,6200余名民企专技人员取得高、中级职称,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力我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创新助推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体制
(一)高位统筹推动。我市高度重视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印发《加快培育中小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方案》,统筹推进“七万工程”。市人大十五届三次会议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案》列为1号议案,通过人大监督助推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补短板强弱项。挂牌成立了市中小企业发展局,升级提能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有力强化组织保障。
(二)健全工作机制。市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以“七万工程”为抓手,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运行监测、统筹调度、督查督办、考核评价、协调服务等机制。统筹推动21个成员单位制定17个工作方案、18项政策指南;成立工作专班,强化“四上”企业培育、重点指标监测等工作,推动形成部门联动、市区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三)强化考核评价。首次将基金、创客培育、服务体系建设等中小企业重点指标纳入市级绩效考核体系。实施《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赛马制工作方案(试行)》,对各区工业“小进规”培育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助推民营企业的司法机制
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抽查机制,2021年以来,检查各类涉企收费主体15986家,退还用户金额11904.76万元,查处各类不当竞争行为405起。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排查力度,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受理中小企业账款问题58笔,做到事事有回音、笔笔可追溯。打造多层次知识产权保护大格局,获批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武汉分中心,建成省、市、区三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共167家。开展“法治体检进千企”系列活动,今年以来,全市律师深入企业调研走访2870次,结对共建1730次,为15390名企业家和高管开展培训1017次,开展法治体检1945次,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和风险969个,提出防范建议1348个。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