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育企业家精神
一是高位推动强化信心。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民企座谈会,强调坚定不移支持和推动中小企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台《加快培育中小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方案》,统筹推进“七万工程”。市人大十五届三次会议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案》列为1号议案,通过人大监督助推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补短板强弱项。挂牌成立了市中小企业发展局,升级提能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工作组织保障。
二是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创新创业斗志,汇聚砥砺前行动能,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拟举办2024“民企向党 音悦启航” 武汉市民营企业草坪音乐会,抒发广大民营企业家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展现新时代武汉民营企业家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二、发挥政策扶持作用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先后出台促进中小企业稳健发展若干政策、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中小企业突破性发展政策措施、贯彻“一法一办法”实施方案,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高质量发展。印发实施《加快培育中小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方案》,为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绘就新蓝图、吹响冲锋号。今年以来,新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28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83家,“免申即享”“直达快享”拨付专精特新企业奖励4110万元。
二是形成工作合力。发挥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作用,凝聚工作合力,形成了市区一体、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市经信局会同市场监管、金融、司法等部门围绕“知识产权赋能”“金融支持”“法律服务”等方向,出台多个专项计划,形成1+N的政策支持体系,全市经信、金融、科技、市场、商务、税务、人社等多部门联合施策,精准服务民营中小高质量发展。
三、加快龙头科技企业培育
一是加快企业梯次培育。开展创新型企业育苗、工业企业“小进规”攻坚、专精特新培育壮大、优质企业融资上市“四项行动”。“育苗行动”联合13个高校、57个载体推动创新项目落地1500个以上。“攻坚行动”会同统计、税务等部门开展工业企业精准辅导,2023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45家。“壮大行动”以“一企一表一策”瞄准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进一步集聚政策服务资源,推动企业成长壮大。“上市行动”。推荐305家企业进入上市后备“金银种子”企业,优选100家企业开展上市精准辅导,培育5家专精特新企业成功上市。
二是推动创新主体加速成长。实施初创企业育苗行动,强化孵化载体能力建设,2023年新增国家级孵化载体5家,全市市级以上孵化载体总数达到484家,新增孵化初创企业2000余家。实施中小企业拔节行动,强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宣讲和服务,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指导培训,2023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25万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成林行动,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53万家,以免申即享形式兑现高企奖补资金4.2亿元。实施科技骨干企业领军行动,亿咖通、众宇动力等民营科技企业入选首批武汉市科技领军企业。
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建强成果转化平台。完善“武创通”科创服务平台,优化科技网格服务体系,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建立产业诊断、企业需求、科研团队、创新成果、金融资本等五大导航体系,提供科技成果线上供需AI智能匹配、线下服务精准对接。
二是加强中试平台建设。发布《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建设规划》,目前全市已建成156个市级备案中试平台,拥有中试设备2.5万台,中试场地面积达249万平方米。
三是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举办武汉市技术经纪人大赛,吸引广大技术经纪人才和技术转移机构来汉创新创业,进一步促进武汉市科技成果与产业集群的汇聚和融合发展。四是常态化开展对接活动。目前已举办“武创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31场,持续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五、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支持。
一是支持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激发民营企业引才活力,提供更多人才引进政策,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赋能,将武汉敏声新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民营科技型企业列入《武汉英才计划举荐单位名录(2023年版)》,赋予更多民营企业人才举荐权,鼓励企业重点引进海外博士、博士后人才。引导和支持重点高校院所在汉举办国际性会议、学术论坛、高端人才峰会活动,邀请相关民营企业参与。
二是支持构建人才宜居环境。全面推行“武汉人才卡”制度,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为符合条件的民营科技型企业人才提供子女就学、医疗等服务。紧扣高层次人才安居需求,结合城市更新、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谋划打造集安居生活、创新创业、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层次人才社区。
六、强化科技金融支持服务
一是完善股权投资支持政策。近两年先后制发股权投资“一方案、一清单、一政策、一细则”,形成全面政策支持体系,其中去年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股权投资若干支持政策的通知》(武政规〔2023〕6号)并印发配套落实细则,重点对“投早、投小、投科创、投未来”进行投资奖励和投资损失补贴,奖补力度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是加大产业基金布局。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汉布局,设立20亿规模的清控银杏光谷创新基金、15亿元规模的湖北基石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从今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40亿元预算资金,设立武汉基金、江城基金,壮大我市产业基金规模到1000亿元(天使等科创类基金250亿元以上,占25%以上),形成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布局。今年上半年,新设立私募基金管理人和创业投资基金20家;完成对5支天使基金(英诺天使、明君合纵、瑞江康圣、倚锋灼华、东科聚才)首期实缴6.56亿元,基金总规模17.22亿元。
三是搭建金融服务平台。高标准建设武汉都市圈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与沪深北交易所华中、湖北基地联动,加大与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和各类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合作,强化企业挂牌转板、上市辅导培训、投融资对接等全方位金融服务。2023年市区举办武汉市科技企业资本市场上市专题研讨会、武汉市企业上市辅导沙龙之“专精特新”企业专题培训会、“科创点金汇”投融资对接等各类活动100余场,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加大对我市重点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投资力度。
四是支持科技企业上市。强化上市后备企业政策支持,加大资源挖掘、筛选培育、辅导帮扶、政务服务、融资奖励等上市全流程政策支持力度。2023年遴选508家金、银种子企业,包括合建卡特、格蓝若等多家“专精特新”企业。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