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您对推动武汉市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建设的关心与支持,所提建议对于打造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推动船舶建造产业发展、制定船用充换电设施行业标准、统筹充换电站布局规划,以及制定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近年来,我市把绿色智能船舶产业作为发展高端装备产业的重要突破口,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一、加强统筹调度,推动产业发展
(一)加强产业规划引领。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武汉市突破性发展高端装备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武汉市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试点示范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市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印发《武汉市高端装备产业突破发展工作方案》等文件,确保上下同向,指导引领产业发展。
(二)加强统筹调度。研究印发《高端装备产业链年度重点任务清单》、《武汉市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试点示范2024年重点任务清单》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措施,确保高端装备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配套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落实落细。多次召集经信、发改、科创等部门,相关区及企事业单位,召开产业链专班专题会、推进会,倒排任务工期,确保各项任务压茬推进、按时完成。
(三)推动船用充换电设施标准制定及节点布局。印发《武汉市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武汉市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4-2025年)》,加快推进码头岸电船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我市船舶开展受电设施改造优化岸电技术标准,推动岸电支持优惠政策出台,提高港口岸电使用率,通过加强船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港口码头岸电配置提高岸电基础设施覆盖率,为推进长江船舶绿色智能产业发展提供配套设施保障。
二、加强创新引领,推动集聚发展
(一)推动产业创新集聚发展。依托中船712所、719所等重点企业,打造3个省级创新平台,聚焦关键技术攻关突破。组织武昌造船、航道船厂等绿色智能船舶企业开展8场供需对接活动,促进互利共赢。督促武昌区、新洲区研究制订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聚区建设方案,细化推进措施,加快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及制造集聚区建设。
(二)推动供应链平台建设。举办2024“制造翘楚”产业链供应链对接船舶专场活动,现场签订项目20个,总金额130亿元。推动武昌区深度参与长江船舶供应链公司组建工作,目前船舶供应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已正式上线,具备集采营销、技术服务、人才匹配、资源共享四大功能,入链企业超370家。
(三)助力品牌效应。武汉创新江海运输有限公司江海直达“创新11”轮成为全国第一艘直航武汉的双燃料(柴油/LNG)江海直达散货轮;武汉文旅集团先后打造了4艘新能源观光游船(君旅号、利记01、利记02、利记03),受到工信部等国家部委高度认可,形成了良好产业聚集效应和品牌效应。
三、加强服务企业,加快转型发展
(一)推动龙头企业带头转型。中国船舶集团武昌造船打造了国内首个覆盖全生产流程的船舶管子数字化加工车间和智能立体化仓储系统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推动工艺设备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中国船舶集团武汉船机船海工程机电设备数字化车间获得国家智能改造试点示范,入选国家首批“数字领航”企业。
(二)推动设计企业牵引转型。武汉船舶设计能力国内领先,创下多个全国“首创”“第一”,比如,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研发设计的长江大型游轮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设计了世界上内河最大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和国内首艘入级中国船级社的氢燃料动力船舶“三峡氢舟1号”等,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引领行业发展。
下一步,为进一步支持我市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我局将会同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等相关部门,从推动船舶建造产业发展、制定船用充换电设施行业标准、统筹充换电站布局规划,以及加大扶持力度等方面提供支持,积极推进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应用示范和生态培育,做好政策落实和相关服务等工作。
第一,健全统筹推进机制。一是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的部署要求,主动向省里沟通汇报,积极争取省委军民融合办等部门政策、资金支持,着力构建“省市协同、市区联动、产研融合、同题共答”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强市级工作统筹,进一步完善我市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规划,健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统筹的产业发展机制。三是发挥市级重点研发项目的引导作用,搭建高校院所与船舶企业之间、船舶设计制造配套企业之间的协作交流平台,推动重点企业和高校院所协同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无人船舶、绿色船舶动力系统等细分领域技术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示范项目的尽快落地。
第二,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一是督促武昌区、新洲区抓紧制发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聚区建设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优化推进措施,加快集聚区建设进度。二是推动武昌集聚区做强湖北长江船舶供应链公司链主地位,以招引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单位为重点,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增强供应链平台的集聚辐射效应,着力打造以研发设计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绿色智能船舶全产业链。三是推动新洲集聚区抓紧编制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产业园区规划,依托武昌造船等重点企业打造高端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链,加快武昌造船双柳特种船舶及重型装备制造基地、船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等项目建设,推动船用动力电池、充换电设备等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着力建设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
第三,强化产业政策支持。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我市参与绿色智能船舶设计、制造、配套的企业给予补贴,抓紧研究制定支持充(换)电基础设施、绿色航运综合服务区等配套设施建设或升级改造工作方案。二是进一步加大思想解放力度,加强部门协同,科学研究论证,支持审批开放内河及封闭水域绿色智能游轮游艇项目,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三是完善专业性人才培养机制,畅通船舶领域企业人才职称评定渠道,加强船舶顶尖人才招引政策的落实,不断壮大绿色智能船舶产业人才队伍。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