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顶层设计,高位推进产业发展
(一)强化人工智能统筹
我市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委员会,经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印发《武汉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施方案(2023—2025年)》,分年度明确重点工作任务和目标。组建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具体负责的工作专班,在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专设人工智能产业处,统筹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二)清单化推动工作落实
拟定年度工作要点。对照去年出台的《武汉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施方案(2023—2025年)》(武政办〔2023〕85号),印发《2024年全市超级计算和人工智能产业链工作要点、工作清单》,细化42项重点任务。制定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出台《武汉市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及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5年)》,加强算力中心建设统筹。绘制产业图谱和招商图谱。在产业链上、中、下游细分技术领域,系统梳理各领域武汉市现有重点企业、国内外龙头企业等,助力分析研判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分布、发展态势,为下一步招引项目“精准导航”筑牢基础。
(三)更新优化政策体系
已起草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一轮支持政策,从关键技术突破、普惠算力供给、模型创新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数据开放利用、应用场景开放创新、产业集聚发展、高端人才引育、金融赋能、重大项目建设等十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集聚产业发展核心要素,以政策激励助推企业发展。目前已完成征求意见程序。
二、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优化产业生态。
(一)构建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995家,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对黑芝麻智能、优必选等重点企业建立市(局)领导联系服务机制,助推达梦数据库上市,推进黑芝麻智能上市基石融资,支持培育理工数传新晋成为独角兽企业,并给予芯擎科技、黑芝麻智能、理工数传等独角兽企业奖励支持。培育长江计算、中科凡语等87家人工智能企业新入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指导精测电子、依迅北斗、江汉大学、中交二勘院等单位参与人工智能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
(二)推进创新创业向新发展
加强创新链与人才链统筹协同,聚焦高校毕业生重点群体加大创新育种、能力培训、大赛展示、资金扶持等各环节的帮扶力度,助推“三个优势转化”。依托武汉大学生创业学院通过创业政策解读、创业技能指导、创业活动展示、创业沙龙交流等丰富的活动形式,每年培训大学生、青年创业者10万人次以上。围绕服务武汉市“965”产业集群发展,先后举办三届武汉大学生“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每届大赛突出产业需求,设置人工智能和大健康、智能制造等多个赛道,为获奖项目提供3万元至50万元资金扶持,有效覆盖人工智能发展领域。
(三)强化金融赋能
积极发挥间接融资主渠道作用。开展信用培植工程、首贷拓展两项行动,针对有潜力、有市场、融资难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组织金融机构开展对接服务。依托科技金融工作站、区政务服务中心、银行网点等设立线下首贷服务站,加大首贷政策宣传,开展“首贷户”贷款贴息工作。持续发挥直接融资基础性作用。我市出台了支持股权投资行业发展的“一方案、一清单、一政策、一细则”,促进系列措施落实落地,为人工智能企业的研发提供了有效资金保障。截至2023年底,我市直接融资规模达5731.94亿元。加大科技人才综合金融服务力度。充分运用科技“人才贷”等产品,满足科技人才在创业、技术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为“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家客群提供家族信托、股权规划员工股权激励等综合化服务。发挥跨境金融优势,优先为科技人才出国和来华提供一站式跨境金融服务。
三、落实“筑基”工程,夯实算力底座
(一)适度超前布局算力设施
出台《武汉市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及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5年)》,构建了“AI+HPC”算力供给体系,全市已建、在建7个智算中心和1个超算中心,截至6月底高性能算力规模达到2475P,国家网安基地智算中心一期、中国移动武汉智算中心等项目建成投运。预计到2024年底,全市高性能算力规模将超3000P。
(二)优化算力平台运营
推动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高水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持续打造赋能千行百业的“一中心四平台”创新生态。2024年新增注册企业20家,累计服务企业300多家,完成200余个方案认证和迁移,孵化和推广4个行业SDK。
(三)强化算力多元供给
上线武汉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供给方“一键发布”、需求方“一键匹配”、运营方“一网统览”、政府部门“一站统管”。目前已经接入算力供方品牌14个,上架通算资源92万核,超算资源86P,智算资源4226P,算力资源企业分布于东湖高新区、江汉区、东西湖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
四、强化人才支撑,聚力招才引智
(一)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
针对我市人工智能技术重点突破方向,依靠本地院士和外部引进并举,已支持组建3个院士团队开展前沿领域研究。在我市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及细分领域,2023年培养19名人工智能产业高层次人才入选武汉英才计划产业领军人才,43名入选武汉英才计划优秀青年人才,57名入选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市委网信办联合市教育局、市经信局、市人社局印发《武汉市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布置培育壮大数字人才队伍、加速弥合数字鸿沟、助力建设数字经济一线城市、拓展智慧数字生活场景、打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强化协调联动和保障能力6方面17项重点任务。
(二)聚力开展招才引智
用好用足“3551”“武汉英才”等人才计划,吸引校友资源回归,引进头部企业家和科研团队建立创新平台,孵化创新性企业。设立资智回汉专项基金,联合华工创投、中珈资本设立6000万元资智回汉天使基金,重点支持高校院士、教授、专家领衔的创业项目,投资灵途传感、锂钠氪锶等6个项目,全部为武大、华科、武科大等高校科技成果孵化初创企业,形成团队技术入股、基金投资孵化、产业资源链接一条龙的科技在汉就地转化模式。拓宽渠道,加大高校毕业生人才供应力度。以深入推进“学子聚汉”工程为抓手,持续挖掘高校毕业生“人才富矿”,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常态化走访重点企业,搭建精准供需对接平台。
(三)建设人工智能人才实训基地
武汉云数字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正式运营,不断提升人工智能人才实训办学水平。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云新闻、武汉工程大学联合成立 “AIGC新媒体实验室”,搭建集教学研学、实训实践、创意生产、应用创新的平台,今年,AIGC新媒体实验室将围绕“AI爱”系列主题,如“AI爱中国”、“AI爱校园”等,组织暑期实践、创作班等活动,培养更多掌握AIGC技能的人才,推动AIGC技术在新闻传媒领域的应用与创新。
五、深化融合赋能,打造试点示范
(一)加强应用场景开放
推动政府和在汉国企央企开放应用场景39个并公开发布。征集遴选企业开放需求79个。启动中小企业“数转场景荟”系列活动,积极谋划打造人工智能示范场景,推动产业升级。征集遴选首批19个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典型案例,开展宣传并走访深化对接。高标准建设全国“双智”示范城市,打造跨区、跨江、机场高速通行等自动驾驶商业应用场景的全国创新突破。优化人工智能要素供给,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二)打造核心产业园区
开展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园区征集遴选,按照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企业培育、平台建设等8个方面要求重点建设光谷人工智能产业园、南太子湖创新谷,市区联动开展园区资源集聚,举办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态势分析培训研讨会等活动加强园区服务。
下一步,我市将坚持企业培育、场景赋能、数据支撑、金融保障、人才引领“五位一体”统筹推进,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硬核创新高地、产业集聚高地、应用先导高地“三大高地”,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