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090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7-25 10:45
分享:

一、完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建设

我市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委员会,经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印发《武汉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施方案(2023—2025年)》,分年度明确重点工作任务和目标。组建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具体负责的工作专班,在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专设人工智能产业处,统筹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起草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一轮支持政策,从关键技术突破、普惠算力供给、模型创新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数据开放利用、应用场景开放创新、产业集聚发展、高端人才引育、金融赋能、重大项目建设等十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集聚产业发展核心要素,以政策激励助推企业发展。目前已完成征求意见程序。

、强化关键技术攻关

(一)建强人工智能高能级创新平台

依托高校和企业,武汉建有80多个人工智能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33所在汉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或学院。在智能遥感、智能芯片、智能制造等领域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武汉大学与华为团队联合打造全球首个遥感影像智能解译专用深度学习框架“LuoJiaNET”,已面向全世界用户开源,广泛应用于遥感影像智能解、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领域。

(二)强化创新突破

支持亿咖通、东风集团、长江存储等头部企业建立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推动智能座舱芯片、存算一体芯片、智能网联汽车等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组织实施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高校院所开展无人自主感知测量、芯粒混合键合等应用基础研究。组织实施市重点研发计划,已发布“基于通用渲染架构的大模型推理GPU关键技术研发”等5个人工智能研发项目指南。

三、加强应用场景开放

(一)开放场景深化融合赋能

推动政府和在汉国企央企开放应用场景39个并公开发布。征集遴选企业开放需求79个。启动中小企业“数转场景荟”系列活动,积极谋划打造人工智能示范场景,推动产业升级。征集遴选首批19个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典型案例,开展宣传并走访深化对接。高标准建设全国“双智”示范城市,探索跨区、跨江、机场高速通行等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创新突破。

(二)推动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建设

围绕智能制造、智能数字设计与建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重点应用领域,近两年推动各区新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超过400项,征集评比发布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20项,优秀应用场景146项,形成了一批有效的行业解决方案和典型案例。其中,航天空间工程公司建成全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中南建筑设计院研发国内首个建筑工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

四、强化金融赋能

(一)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

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体系,整合市区基金资源,联动投向人工智能重点领域。设立人工智能专项基金,对成长性和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示范效应强的产业化项目给予支持。武汉基金通过“母子基金+直投”模式,发挥产业引导功能,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我市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助推亿咖通、芯擎科技等集聚我市,推动黑芝麻智能上市融资。

(二)完善科技产业发展资金保障

为保障人工智能等科技产业在纵深领域的融合发展和生态繁荣,我市已经开展信用培植工程、首贷拓展两项行动,针对行业主管部门推荐的有潜力、有市场、融资难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名单,组织金融机构开展对接服务通过信用培植达到融资条件。依托科技金融工作站、区政务服务中心、银行网点等设立线下首贷服务站,加大首贷政策宣传,帮助未金融机构获得过经营性贷款的科技型企业获得融资支持。

(三)扩大科技产业股权投资规模

出台了支持股权投资行业发展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加快发展股权投资工作方案的通知》(武政办〔2022]49号)、《武汉市加快发展股权投资工作清单(2022-2024年)》、《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股权投资若干支持政策的通知》(武政规〔2023]6号)和《关于印发武汉市加快发展股权投资若千支持政策实施细则的通知》,促进系列措施落实落地,为人工智能企业的研发提供了有效资金保障。截至2023年底,我市直接融资规模达5731.94亿元,其中上市公司 IP0融资29.08亿元、再融资120.19亿元、新三板增发融资3.65亿元、区域股权市场融资25.41亿元,债券融资5553.62亿元。

下一步,我市将充分发挥产业链办公室统筹作用,进一步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优化产业体系布局,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加大应用场景开放,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完善投融资体系,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25日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