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041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7-25 10:40
分享:

一、强化“筑基”工程,夯实产业底座

(一)优化算力支撑

构建了“AI+HPC”算力供给体系,全市已建、在建7个智算中心和1个超算中心,截至6月底高性能算力规模达到2475P。推动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高水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持续打造赋能千行百业的“一中心四平台”创新生态。2024年新增注册企业20家,累计服务企业300多家,完成200余个方案认证和迁移,孵化和推广4个行业SDK。实施人工智能要素伙伴计划,遴选算力伙伴10余家,开展线上线下算力供需对接活动。上线武汉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供给方“一键发布”、需求方“一键匹配”、运营方“一网统览”、政府部门“一站统管”。

(二)强化大模型要素支撑

推动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紫东太初”多模态大模型升级优化,搭建全栈国产化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开放服务平台,已在多个国家级智算中心进行部署,与华工激光、东风集团、楚精灵等20多家企业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领域开展合作。科大讯飞在代码、工业、文旅等领域正落地行业模型。武汉智能教育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教育领域大模型,打造智能教育教学平台,实现应用案例50余个。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联合行业企业完成40多个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微调训练,加快大模型落地应用。

(三)健全数据要素体系

相继制定出台《2023年武汉市公共数据开放计划》《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第2部分分类分级指南》等一系列先行先试制度文件。发挥城市大脑数据中枢数据枢纽作用,以数据资源共享体系为核心,按照应统尽统原则梳理全市市直部门及区数据资源目录,形成全市数据资源“三清单一目录”。汇聚数据总量近140亿条,累计提供数据交换总量800余亿条,日均共享数据超8000万条,推动金融、医疗、工商、教育等部门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助力赋能更多拓展应用场景。建成“江城太素”“珞珈SET”“卫星影像RSG”等开放数据集。

二、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深化融合赋能

(一)建强人工智能高能级创新平台

依托高校和企业,武汉建有80多个人工智能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33所在汉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或学院。在智能遥感、智能芯片、智能制造等领域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武汉大学与华为团队联合打造全球首个遥感影像智能解译专用深度学习框架“LuoJiaNET”,已面向全世界用户开源,广泛应用于遥感影像智能解、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领域。

(二)强化创新突破,推动关键技术攻关

支持亿咖通、东风集团、长江存储等头部企业建立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推动智能座舱芯片、存算一体芯片、智能网联汽车等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支持华中科技大学持续推进省“尖刀”技术攻关工程人工智能框架项目。组织实施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高校院所开展无人自主感知测量、芯粒混合键合等应用基础研究。组织实施市重点研发计划,已发布“基于通用渲染架构的大模型推理GPU关键技术研发”等5个人工智能研发项目指南。

(三)开放场景深化融合赋能

推动政府和在汉国企央企开放应用场景39个并公开发布。征集遴选企业开放需求79个。启动中小企业“数转场景荟”系列活动,积极谋划打造人工智能示范场景,推动产业升级。征集遴选首批19个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典型案例,开展宣传并走访深化对接。高标准建设全国“双智”示范城市,探索跨区、跨江、机场高速通行等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创新突破。

三、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优化产业生态

(一)构建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995家,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对黑芝麻智能、优必选等重点企业建立市(局)领导联系服务机制,助推达梦数据库上市,推进黑芝麻智能上市基石融资,支持培育理工数传新晋成为独角兽企业,并给予芯擎科技、黑芝麻智能、理工数传等独角兽企业奖励支持。培育长江计算、中科凡语等87家人工智能企业新入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指导精测电子、依迅北斗、江汉大学、中交二勘院等单位参与人工智能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

(二)推进创新创业向新发展

加强创新链与人才链统筹协同,聚焦高校毕业生重点群体加大创新育种、能力培训、大赛展示、资金扶持等各环节的帮扶力度,助推“三个优势转化”。依托武汉大学生创业学院通过创业政策解读、创业技能指导、创业活动展示、创业沙龙交流等丰富的活动形式,每年培训大学生、青年创业者10万人次以上。围绕服务武汉市“965”产业集群发展,先后举办三届武汉大学生“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每届大赛突出产业需求,设置人工智能和大健康、智能制造等多个赛道,为获奖项目提供3万元至50万元资金扶持,有效覆盖人工智能发展领域。

(三)集聚资源优化产业生态

推动人工智能集聚发展,开展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园区征集遴选,市区联动打造2-3个具有显示度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举办人工智能“早餐汇”,加强企业交流服务。开展人工智能投融资对接活动,以金融资本赋能企业加快发展壮大。举办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态势分析培训研讨会等活动,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下一步,我市将坚持企业培育、场景赋能、数据支撑、金融保障、人才引领“五位一体”统筹推进,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硬核创新高地、产业集聚高地、应用先导高地“三大高地”,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25日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