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市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经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印发《武汉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施方案(2023—2025年)》,分年度明确重点工作任务和目标。组建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具体负责的工作专班,在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专设人工智能产业处,统筹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2023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510亿元,近三年保持30%以上年增长率。主要开展工作如下:
一、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优化产业生态。
(一)构建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995家,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对黑芝麻智能、优必选等重点企业建立市(局)领导联系服务机制,助推达梦数据库上市,推进黑芝麻智能上市基石融资,支持培育理工数传新晋成为独角兽企业,并给予芯擎科技、黑芝麻智能、理工数传等独角兽企业奖励支持。培育长江计算、中科凡语等87家人工智能企业新入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指导精测电子、依迅北斗、江汉大学、中交二勘院等单位参与人工智能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
(二)推进创新创业向新发展
加强创新链与人才链统筹协同,聚焦高校毕业生重点群体加大创新育种、能力培训、大赛展示、资金扶持等各环节的帮扶力度,助推“三个优势转化”。依托武汉大学生创业学院通过创业政策解读、创业技能指导、创业活动展示、创业沙龙交流等丰富的活动形式,每年培训大学生、青年创业者10万人次以上。围绕服务武汉市“965”产业集群发展,先后举办三届武汉大学生“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每届大赛突出产业需求,设置人工智能和大健康、智能制造等多个赛道,为获奖项目提供3万元至50万元资金扶持,有效覆盖人工智能发展领域。
(三)强化金融赋能
积极发挥间接融资主渠道作用。我市已开展信用培植工程、首贷拓展两项行动,针对行业主管部门推荐的有潜力、有市场、融资难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名单,组织金融机构开展对接服务,通过信用培植达到融资条件。依托科技金融工作站、区政务服务中心、银行网点等设立线下首贷服务站。截至目前,武汉市科金融工作站共帮助在孵企业获得贷款299笔11亿元,获得77笔投资18亿元。持续发挥直接融资基础性作用。市委金融办牵头拟订并推动出台了支持股权投资行业发展的“一方案、一清单、一政策、一细则”,为人工智能企业的研发提供了有效资金保障。截至2023年底,我市直接融资规模达5731.94亿元,其中上市公司IPO融资29.08亿元、再融资120.19亿元、新三板增发融资3.65亿元、区城股权市场融资25.41亿元,债券融资5553.62亿元。
二、强化人才支撑,聚力招才引智
(一)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
针对我市人工智能技术重点突破方向,依靠本地院士和外部引进并举,已支持组建3个院士团队开展前沿领域研究。在我市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及细分领域,2023年培养19名人工智能产业高层次人才入选武汉英才计划产业领军人才,43名入选武汉英才计划优秀青年人才,57名入选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市委网信办联合市教育局、市经信局、市人社局印发《武汉市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布置培育壮大数字人才队伍、加速弥合数字鸿沟、助力建设数字经济一线城市、拓展智慧数字生活场景、打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强化协调联动和保障能力6方面17项重点任务。
(二)聚力开展招才引智
用好用足“3551”“武汉英才”等人才计划,吸引校友资源回归,引进头部企业家和科研团队建立创新平台,孵化创新性企业。设立资智回汉专项基金,联合华工创投、中珈资本设立6000万元资智回汉天使基金,重点支持高校院士、教授、专家领衔的创业项目,投资灵途传感、锂钠氪锶等6个项目,全部为武大、华科、武科大等高校科技成果孵化初创企业,形成团队技术入股、基金投资孵化、产业资源链接一条龙的科技在汉就地转化模式。拓宽渠道,加大高校毕业生人才供应力度。以深入推进“学子聚汉”工程为抓手,持续挖掘高校毕业生“人才富矿”,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常态化走访重点企业,搭建精准供需对接平台。
(三)建设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人才实训基地
武汉云数字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正式运营,不断提升人工智能人才实训办学水平。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云新闻、武汉工程大学联合成立 “AIGC新媒体实验室”,搭建集教学研学、实训实践、创意生产、应用创新的平台,今年,AIGC新媒体实验室将围绕“AI爱”系列主题,如“AI爱中国”、“AI爱校园”等,组织暑期实践、创作班等活动,培养更多掌握AIGC技能的人才,推动AIGC技术在新闻传媒领域的应用与创新。
三、深化融合赋能,打造试点示范
(一)加强场景开放
推动政府和在汉国企央企开放应用场景39个并公开发布。征集遴选企业开放需求79个。启动中小企业“数转场景荟”系列活动,积极谋划打造人工智能示范场景,推动产业升级。征集遴选首批19个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典型案例,开展宣传并走访深化对接。高标准建设全国“双智”示范城市,打造跨区、跨江、机场高速通行等自动驾驶商业应用场景的全国创新突破。优化人工智能要素供给,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二)打造核心产业园区
开展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园区征集遴选,按照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企业培育、平台建设等8个方面要求重点建设光谷人工智能产业园、南太子湖创新谷,市区联动开展园区资源集聚,拜访信通院等国家部署单位争取国家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武汉分中心落地,举办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态势分析培训研讨会等活动加强园区服务。
四、强化安全治理
(一)拓展前瞻研究,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为加强对信息化领域前瞻性研究,委托国内专业机构,围绕网信赋能、数智创新等方向开展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为探索数字经济新思路提供参考。其中“网信赋能基于数字经济的城市数据资源发展战略”研究,进一步厘清我市数据资源发展现状的短板问题,对标国内先进城市工作经验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数智创新保障城市数字金融安全”研究围绕我市数字金融安全存在的隐患、数字化转型中金融安全保障增强金融领域数据应用安全性与合规性等问题,对我市提升数字金融安全保障工作进行前瞻性研究,为加速我市数字经济发展、培育新市场和产业新增长点提供参考。
(二)统筹安全协调,压实安全责任
加强全市网络安全统筹协调,压实压紧网络安全责任,创新提升网络安全技术水平,防范化解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风险隐患,切实服务保障全市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原则,督促落实网络安全行业督导、属地管理、运营单位主体责任。发挥网络安全统筹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作用,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网络安全,扎实开展全市网络安全风险集中排查、事件追踪和研判分析,督促整改网络安全隐患事件。精心策划组织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加强《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开展网络安全云讲堂、大V共话网络安全、网络安全主题灯光秀、网络安全“七进”等多种活动,深入推进网络安全进企业活动。
下一步,我市将坚持企业培育、场景赋能、数据支撑、金融保障、人才引领“五位一体”统筹推进,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硬核创新高地、产业集聚高地、应用先导高地“三大高地”,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