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两会”期间李蕾代表所提建议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7-23 10:27
分享: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构建了龙头企业智改+中小企业数转+工业互联网赋能的体系化推进体系,先后获批中部唯一的工业互联网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工作情况

(一)强化政府牵引作用。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主任的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相继出台《武汉市支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若干政策》《加快促进企业技术改造若干支持政策》《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市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为数字经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内容。先后发布全市技术改造、工业互联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专项资金,加大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奖补力度,在基础设施、融合应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

(二)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入围工信部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印发并实施《2023 年武汉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实施方案》,选定光通信制造、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4个优势产业作为试点行业,遴选出144家服务商,推动426家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持续举办““数转场景荟”“数转赋能行””等活动,东湖、经开、江夏、蔡甸等区累计补贴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上云,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三)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启动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站建设,在各级政府中小企业服务部门、产业园区、集聚区和楼宇等企业发展载体及各类服务机构中遴选一批具有专业人员、服务场地和服务能力的机构,负责区域内企业服务工作。服务站设总站、分站、工作站三类站点,按照“市—区—街—站”四级布局,进一步下沉服务力量,确保24小时内响应企业诉求。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建立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站605个,备案服务专员累计1720名,覆盖全市15个区。

(四)强化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推动落实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发挥好支小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工具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小微和民营企业贷款投放。截至2024年3月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幅19.1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2.18个百分点。支持和引导银行机构用好信用信息平台,大力推广“信易贷” “301”贷款模式。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信用贷款产品,覆盖银税互动、不动产抵押、知识产权质押、政府采购等多种融资模式,满足民营企业短、频、快的融资需求。加快建设“汉融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加大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力度,中小微企业累计入驻18.78万家,汇集发布金融产品135项,撮合融资13万笔、金额3641亿元。创新政策金融产品,我市推出科担贷、科保贷、惠农贷、青创贷、创业贷等政策性金融产品,对相关贷款贴息或风险补偿。2020年以来,连续三年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实施纾困贷款贴息,累计拨付纾困贷款贴息39亿元。充分发挥担保增信作用,研究起草《武汉“青创贷”金融扶持项目实施意见》,为青年创业者给予贷款实际利率50%的财政贴息。

(五)不断强化数字技术创新。支持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分别安排资金2000万元支持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运营。联合武汉经开区,推动成立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武汉经开区中心,推动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强化关键技术研发,支持烽火通信牵头联合高校院所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开展“新一代5G+工业互联网融合网络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对中国信科“5G承载网用新型自主超大尺寸、绿色环保、多用途光纤预制棒的关键制备技术”重大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推动建成规模化生产的超大尺寸光纤预制棒生产线,优化我国“光棒﹣光纤﹣光缆”完整产业链布局,解决高端光棒产能供应不足、受制于外的问题。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下一步,我市将推进印发《武汉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24-2027年)》,重点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为关键底座,把建设制造强市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生产性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实施数字化转型提档行动。围绕企业、产业链、园区/集群等不同主体提出差异化的转型路径。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探索“单点突破、小步快跑”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打造全市数字化转型产业大脑和N个行业大脑。遴选800-1000家中小企业开展转型试点,从光通信及激光设备、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4个试点行业,扩面至石油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和纺织服装4个推广行业。持续开展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活动,推动全市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到2027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水平达到三级以上比例超过50%、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水平达到三级以上比例超过70%。

二是实施数字供给能力提升行动。从技术攻关、软件、硬件、人工智能等四方面突出转型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技术攻关方面,新建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软件方面,利用数字化转型带动工业软件收入超过350亿元。硬件方面,聚焦智能装备推广、工业母机国产替代、人形机器人整机规模应用三个方向。人工智能方面,以人工智能要素伙伴计划为抓手打造10个轻量化工业应用模型。

三是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提能行动。从信息网络、工业互联网、算力三方面筑牢转型基础。推进“万兆城市”建设,推进5G-A和50G-PON的应用,建设100家5G工厂。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多层次发展体系,开展标识“贯通”计划。强化算力调度应用,建成4个“单池千卡”集群,规划1个“单池万卡”集群。

四是实施数字转型生态提质行动。从场景、服务商、数据、人才、金融、安全六方面营造转型生态。组建全市应用场景开放和创新办公室,在制造业率先开展应用示范。培育领军服务商,推动工业企业迈向两业融合龙头企业。完善数据制度建设,开展工业数据要素登记确权。组织“百企万名”助才行动,推动数字化转型培训惠及超过1万人次。推出“数字贷”“数转贷”等金融产品,推动数字化转型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级分类,管理企业超过100家。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23日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