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602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7-23 10:15
分享:

一、工作举措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依托工业互联网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等国家战略任务,加大对民营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的支持力度。

(一)强化政策支持力度。相继出台《武汉市支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若干政策》《加快促进企业技术改造若干支持政策》《武汉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发布全市技术改造、工业互联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专项资金,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奖补力度,在基础设施、融合应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

(二)加强政策宣贯和服务启动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站建设,在各级政府中小企业服务部门、产业园区、集聚区和楼宇等企业发展载体及各类服务机构中遴选一批具有专业人员、服务场地和服务能力的机构,负责区域内企业服务工作。服务站设总站、分站、工作站三类站点,按照“市—区—街—站”四级布局,进一步下沉服务力量,确保24小时内响应企业诉求。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建立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站605个,备案服务专员累计1720名,覆盖全市15个区。与此同时,汉企驿站专员服务小程序成功上线,优化升级现有“汉企通”平台功能,通过“线下+线上”协同服务,推动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快速兑现。启动“汉企通”升级改造计划,打造企业服务总入口,与“一站直通”“汉融通”等互联互通。开设“汉企通周刊”“汉企通政策包”“汉企通活动包”等栏目,完善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
   (三)强化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推动落实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发挥好支小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工具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小微和民营企业贷款投放。截至2024年3月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幅19.1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2.18个百分点。支持和引导银行机构用好信用信息平台,大力推广“信易贷”“301”贷款模式。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信用贷款产品,覆盖银税互动、不动产抵押、知识产权质押、政府采购等多种融资模式,满足民营企业短、频、快的融资需求。加快建设“汉融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加大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力度,中小微企业累计入驻18.78万家,汇集发布金融产品135项,撮合融资13万笔、金额3641亿元。创新政策金融产品,我市推出科担贷、科保贷、惠农贷、青创贷、创业贷等政策性金融产品,对相关贷款贴息或风险补偿。2020年以来,连续三年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实施纾困贷款贴息,累计拨付纾困贷款贴息39亿元。充分发挥担保增信作用,研究起草《武汉“青创贷”金融扶持项目实施意见》,为青年创业者给予贷款实际利率50%的财政贴息。

(四)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力度。深入推进“学子聚汉”工程,围绕先进制造业用人需求,搭建企业、高校、毕业生供需对接平台,为制造业企业输送人才。赴外招聘,引进高端人才。组织制造业产业重点企业、知名国有企业等用人单位赴北京、南京、西安、重庆等城市的知名高校举办专场招聘活动,进一步扩大制造业企业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武汉引才聚才“磁吸力”。校企合作,注入发展动能。紧抓机遇,邀约全国知名高校毕业生来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制造业产业企业开展联合攻关、课题研究,为人才来汉开通“直达快车”。就业见习,扩充人才储备。建管并重,吸纳制造业产业企业并授牌成立武汉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每年征集并发布优质见习岗位1万个以上,发放就业见习补贴,为制造业产业企业招人用人打足提前量,完善就业见习制度,助力制造业产业企业发掘人才优势,减轻用人成本。

(五)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应用。构建“未来工厂”四级梯队体系,数字化产线累计打造201条,示范智能项目累计达到102个,标杆工厂累计打造20家,国家数字领航企业2家。实施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行动。印发并实施《2023 年武汉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实施方案》,选定光通信制造、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4个优势产业作为试点行业。启动“1+4”平台体系建设,即1个公共服务平台和4个试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谋划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力争提前一年完成500家中小企业试点任务。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市将推进印发《武汉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24-2027年)》,重点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为关键底座,把建设制造强市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生产性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重点要完善人才、生态支撑体系。

一是建成数字人才支撑体系推动“武汉·中国光谷” “武汉·中国车谷”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定向培养数字化高素质人才,支持中软国际、东软集团等与本地高校合作开展联合培养。启动实施“5151”人才培养倍增工程,谋划遴选50名既懂行业又懂技术的数字化转型专家。联合高校以及企业专家开发数字化转型特色精品课程体系,策划引导不少于100家企业“一把手”参加培训。依托武汉市“万企育才”培训项目,力争实现500家试点企业数字化转型专员培训全覆盖,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数字化转型培训活动,惠及数字化专业人才10000人次。

二是加强数字经济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党政领导干部对数字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学习,组织党政领导干部开展数字经济专题培训,提高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服务能力。探索出台高端人才引进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以产业科学家为引领的人才支撑体系。

是实施数字转型生态提质行动。从场景、服务商、数据、金融、安全等方面营造转型生态。组建全市应用场景开放和创新办公室,在制造业率先开展应用示范。培育领军服务商,推动工业企业迈向两业融合龙头企业。完善数据制度建设,开展工业数据要素登记确权。推出“数字贷”“数转贷”等金融产品,推动数字化转型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级分类,管理企业超过100家。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23日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