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对于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具有重要意义。您提出的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量质同步提升、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速成长、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金融创新和绿色金融创新等各项建议,我们都十分认同并积极予以采纳。
一、强化统筹调度,打牢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基础
(一)建立新型工业化推进机制。出台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系统实施筑基补链、创新引领、数字提升、节能降碳、强企提质、要素支撑、开放合作等七大工程。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组织领导、定期调度、重点任务清单化管理、考核督办、宣传引导等五项工作机制,从机制上保障新型工业化的稳步推进。
(二)制定落实新型工业化具体任务。明确2024年我市新型工业化在规模总量、项目支撑、创新动能、优质主体等四个方面的总体目标,提出了7个方面21条可量化的工作举措,同时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清单化推进具体工作任务落实。
(三)出台实施新型工业化系列政策。学习借鉴先进城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举措,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未来产业、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工业空间改造提升等方面,制定出台新一轮工作方案和政策举措,加强政策系统集成,建立健全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1+N”政策体系。
二、突出重点产业升级,夯实新型工业化集群支撑
(一)聚焦优势产业积蓄突破势能。充分发挥市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深入实施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和突破发展工作方案。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长飞半导体、华工正源等重大项目建设,华为全球首个光应用创新中心落户;体;成功举办第二届九峰山论坛、第六届硅光产业论坛、第二届软件创新发展大会等。汽车产业,积极推进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项目建设,推动东风岚图、吉利路特斯、上汽通用奥特能等加速释放产能。我市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试点,440余台智能网联汽车参与常态化测试及运行。高端装备产业,新隆泰装备城开工建设、国内外50余家领军企业入驻,沃尔核材产业园、中石化氢能装备等项目建成投产;构建绿色智能船舶产业供应链数字化平台,推动技术对接、人才匹配、资源共享。
(二)聚焦传统产业持续改造提升。深入实施钢铁、石化、纺织服装等产业转型升级方案,谋划推进钢铁、石化国家产能备份基地,全方位促进传统产业巩固提升。钢铁产业,武钢有限新能源无取向硅钢和高端取向硅钢等项目开工建设,推动新能源装备无取向硅钢、高性能取向电工硅钢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石化产业,服务中韩石化推进280万吨催化裂化项目建设,推动石化产业向深度炼化一体化、关键战略新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方向转型。纺织服装产业,发挥湖北华纺链供应平台优势,有效承接全国纺织服装行业生产力布局区域转移。成功举办“2024武汉时裳产业荟”。
(三)聚焦新赛道加快塑造新动能。商业航天产业,加快推进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出台商业航天突破性发展若干措施,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航天合作论坛”和2024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张国清副总理出席开幕式。氢能产业,研究起草氢能产业三年行动方案,推动武汉绿动、理工氢电等企业规模提升,加快推广氢燃料电池车辆应用,落实加氢站运营补贴。低空经济产业,出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成立武汉市低空经济研究院,建设车谷低空经济产业园、光谷低空经济产业园、低空经济与无人机创新基地。生物制造产业,聚焦酶制剂、核心菌种2个基础底座,拓展制药、食品、农业等3个重点领域应用,发挥在汉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创新效用,推动生物能源、天然产物等项目产业化落地。未来产业,出台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聚焦未来制造等6大方向13个细分领域,实施“未来之鹰”培育计划,成立武汉市未来产业研究院,举办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大赛。
三、突出强企提质,夯实先进制造业力量载体
(一)构建服务网格。搭建“1+15+N”中小企业服务网格,结合数字经济等建设多业态服务站(硚口区直播云上等)。搭建离岸服务中心,打造“光谷驿站”(北京、上海、新加坡等),建立全球引才矩阵,助力人才招引;建设江夏大湾区创新离岸中心,以“湾区经验”赋能“湖区创新”,培育要素集聚的环湖创新生态。构建市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已组建576个服务站和1386名中小企业服务专员队伍,实现重点专精特新企业“一企一专员”精准帮扶和中小企业靠前主动服务。加快“汉企通”数字化升级,上线“汉企驿站”小程序,实现企业诉求及时响应。
(二)强化精准对接。实施“1+2+N”(以产业服务为主体,专业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两翼,提供政策扶持等配套措施)产融服务模式。做优直接融资,摸排专精特新企业直接融资需求105项,联系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在汉基地开展针对性服务;做强间接融资,筹备2024年度武汉都市圈专精特新企业金融对接活动,采集4千余家企业信贷需求,协调23家银行提供2036亿元授信额度。健全供需对接机制,开展“千企百展拓市场”“百场万企”等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组织民营企业“早餐汇”对接活动,交流行业发展趋势,促进项目合作对接,协调解决相关困难和问题。
(三)打造创新生态。加速布局“三创一镇”(创新街区、园区、楼宇,特色小镇),着力打造成本低、服务优、活力足的创新空间,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举行“创客中国”“英雄杯”“华创杯”创业大赛、武汉科技创新大赛等创业创新赛事,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发掘优质创业企业和团队,集中聚合对接政策、资本、用地、服务等创业资源。开展“有梦想、到武汉、一起创”活动,迭代升级院校和科研院所研发、孵化器孵化、加速器转化、产业园规模化生产的“四级跳”模式,培育创业创新项目。开展“知识产权赋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为专精特新企业知识产权申请开辟“绿色通道”。
四、促进产学研融合,增强先进制造业发展动能
(一)建强产业创新平台。研究制订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建设行动方案,探索企业中央研究院、产业链共建、战略科学家与领军企业合作等多种组建模式,建设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加快培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九峰山实验室建成7条量产级研发工艺线,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下线;江城实验室启动芯粒集成先进封装中试线建设。
(二)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围绕关键领域和环节开展重大科技专项,已启动实施精密激光装备、显示检测、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工业软件等4个科技重大专项。发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条,系统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和科技企业培育“最初一公里”问题,推动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目前我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达20个,备案中试平台156个。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研究制订工业企业研发能力提升行动方案,鼓励“专精特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各类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组织开展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工作,推动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力争攻克一批产业技术难题,形成一批融通创新成果,助推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全市高校院所的教授专家中选派“科技副总”服务中小企业,四批377名“科技副总”为中小企业提供累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960余个,促成科技成果转化470个,为企业引进人才586位。
五、突出金融赋能,拓宽先进制造业融资渠道
(一)强化政府基金引导。成立武汉产业基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产业基金顶层设计,审议基金产业投资矩阵图、年度投资方向、考核管理办法和尽职免责机制等工作。聚焦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车等优势产业和量子科技、通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未来产业,加快种子期、初创期、成熟期基金布局。截至6月底,全市政府产业基金出资规模364亿元,参与设立各类母子基金146只,带动社会资本投资1637亿元。
(二)加快发展股权投资。我市持续完善股权投融资发展支持政策,近两年先后制发股权投资“一方案、一清单、一政策、一细则”,形成全面政策支持体系。积极引导东湖高新区、武昌区、汉阳区等聚焦发展物理空间载体,打造各具特色的、不同层面的股权投资机构聚集、股权投资氛围突出、股权投资业务活跃的特色发展区。聚焦氢能、北斗、数字经济、未来产业等重点产业链,组织开展“一月一链”创投对接活动,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三)推动金融服务创新。大力开展绿色金融创新,搭建武汉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武碳通”,推动开展碳排放权质押融资贷款、绿证收益权融资贷款、煤炭清洁再贷款等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湖北银行为远大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境外子公司投放并购贷款,为本地民营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和将国际先进医疗技术产品“引进来”贡献金融力量;招商银行武汉分行提出“智造金融”概念,成立跨部门的工作小组,积极对接发改部门,获取首批制造业中长期项目信息;为核心企业成员单位上游供应商提供线上化供应链金融服务。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