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445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7-23 10:11
分享: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数字经济重要论述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产业转型、“换道超车”的重要引擎,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实融合为主线,不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积极培育“四新经济”业态,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

一、工作举措

(一)加强数字经济统筹推进。坚持高位推进。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主任的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郭元强书记3次专题调研、8次专项督导。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批示并召开专题会20余次。市人大将数字经济列为1号议案并开展专题询问。健全制度机制。制定年度工作清单,定期召开专题会调度。建立全市数字经济评估试行体系。各区均建立工作机制,出台发展规划和政策。各部门按工作分工加快推进。加快数字经济项目落地,先后赴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开展数字经济专场推介,每年引进超100个数字经济项目,争取空天地一体化数据资源平台等25个数字经济国债项目。产业资本持续发力。成立100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基金、50亿元光电子信息产业基金。

(二)扎实推动数字产业化。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2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高水平通过验收,硅光芯片、柔性显示等领域形成成果转化。4家数字经济领域湖北实验室在互联网智能遥感卫星等方面取得突破。涌现出印刷OLED设备等一批国内外领先创新产品。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产值3745亿元、同比增长12%。软件产业业务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增长20.1%。建成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网安基地软件园,获评“二星级”中国软件名城。连续2年举办中国软件创新发展大会。

加快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布首批30个人工智能算力、模型、数据等要素伙伴成员。支持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紫东太初”多模态大模型优化升级,组建省级大模型与算力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一批头部企业和本地创新资源结合,推动垂类模型落地。人工智能企业集聚超600家、产业规模达500亿元。在区块链领域,建成全国首个超大城市级区块链基础设施信创化项目,政务领域新增超20个应用项目,覆盖领域与应用水平再创新高。“星火·链网”汉阳区骨干节点上链数据超过800万条。在元宇宙领域,去年底发布我市十大工业元宇宙应用场景,持续推出多个全国首创元宇宙应用场景(地下管廊管线示范应用项目、江汉路步行街“汉境”平台),4家企业进入工信部未来产业元宇宙领域“揭榜挂帅”复审阶段。在低空经济领域,推进空天地一体项目建设,先后举办多场低空经济专题招商推介活动,在智慧城市、文化旅游、医疗救援、消防救援、环境保护等领域积极拓展低空飞行器应用场景。

(四)加速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先后获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国家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每年打造10个标杆智能工厂、20个智能示范车间。460家企业列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320家企业进入诊断改造阶段。累计建成2个国家“双跨”平台,连续四年举办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认定11个市级直播电商集聚区,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5家。加快华纺链、长江汽车等8个产业供应链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建设农业综合大数据平台和“三资”监管平台,北斗农机数字化作业面积超1000万亩。2023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330亿元。

(五)超前布局数字础设施。深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5G基站累计达到4.5万个,每万人基站数量32.67个,10G万兆端口占比为68.34%。布局卫星互联网,抢占“占频保轨”国家战略。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出台算力行动方案,形成以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东西湖区为核心区的区域布局,高性能算力规模达到2425P。深化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数公基”试点,加快“双智”协同,入选首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开放里程3378.73公里。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局将与市数据局、市发改委、市科创局等单位密切协同,谋划以大市场培育大产业、以大园区承载大项目、以大生态带动大创新,主要开展四方面工作:

(一)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万兆城市”。试点部署5G-A网络和50GPON端口,今年新建和改造具备5G-A能力的基站总数达1.4万个。部署“E级算力”。建成两个“单池千卡”集群,谋划一个“单池万卡”集群,发布“算力劵”。开展“标识贯通”。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突破270亿。推进“全域网联”。拓展无人驾驶商业化应用,建成智能网联汽车监管与服务平台。

(二)提升数字产业化水平。做强软件。聚焦工业软件、基础软件、汽车软件、地球空间信息,筹建鸿蒙生态创新中心、工业仿真软件服务平台、工业软件中试服务平台等。做大硬件。加快推进长飞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12英寸硅光工艺平台和5.5代印刷显示试产线。聚焦智能。出台人工智能政策,培育行业通用软件、大型应用软件和垂直大模型,开放100个应用场景。发展低空。推进2大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低空经济通航运营以及基础设施平台建设。

(三)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施方案。高标准推进国家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建立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筑业“数智赋能”。加快城市数字档案馆建设,组建市级BIM审批信息系统管理平台,探索BIM技术全流程应用。服务业“数智服务”。将武商商圈打造为智慧商圈标杆,认定一批市级数字贸易发展示范基地,争创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网络视听等6大数字内容产业集群。农业“智慧强农”。推广应用北斗自动驾驶农机和北斗农用智能终端800台。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应用。

(四)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强化创新。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聚焦解决存储器、新一代无线通信、智能网联汽车等我市数字经济优势细分领域创新。升级场景。成立全市应用场景开放和创新办公室,组建应用场景实验室,发布全市场景建设工作方案。内培外引。策划实施3场专题招商推介活动,开展百场产业链供应链系列供需对接活动。建设载体。以光谷软件园、武汉软件新城等为核心,争创中国软件“名园”。在光谷、车谷打造2个人工智能核心园区。建成华为、小米+金山、东软、海康、小红书等5个万人研发基地。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23日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