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328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7-23 10:10
分享: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数字经济重要论述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产业转型、“换道超车”的重要引擎,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实融合为主线,不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积极培育“四新经济”业态,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

一、工作举措

(一)加强数字经济统筹推进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市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制定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2026年)、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根据最新发展情况陆续迭代升级算力、数据要素等细分领域政策举措15份。健全制度机制,制定年度工作清单,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实推进,定期召开专题会调度重点工作。加强对各区的指导服务,建立全市数字经济评估试行体系并开展试评估。

推进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开放。发布应用场景,聚焦产业发展和智慧政府建设,征集发布200项数字经济应用场景,面向全市开放。开展供需对接,举办全市数字经济应用场景供需对接大会,组织开展10场分行业供需对接活动,每周坚持开展专题供需对接。树立典型标杆,打造5G+智慧医疗、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10个示范应用案例,44个案例入选湖北省典型场景。

加快数字经济项目落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赴粤港澳、长三角等地组织开展数字经济专场推介会,去年引进超过100个数字经济领域项目。产业资本持续发力。东湖高新、江汉、江夏、汉阳等区均设立数字经济产业基金。武汉基金中70%为数字经济项目,成立100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基金和50亿元规模光电子信息产业基金。

(四)加速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合。加快龙头企业“智改”,入围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支持数字化转型项目20个。构建“未来工厂”四级梯队体系,数字化产线累计打造201条,示范智能项目累计达到102个,标杆工厂累计打造20家,国家数字领航企业2家。入围工信部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持续举办““数转场景荟”“数转赋能行””等活动,遴选出144家服务商,推动426家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东湖、经开、江夏、蔡甸等区累计补贴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上云,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深化工业互联网赋能升级。累计建成2个国家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11个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覆盖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优势行业,连续第四年举办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

(五)积极推进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2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高水平通过验收,硅光芯片、柔性显示等领域形成成果转化。4家数字经济领域湖北实验室在互联网智能遥感卫星等方面取得突破。涌现出印刷OLED设备等一批国内外领先创新产品。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产值3745亿元、同比增长12%。软件产业业务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增长20.1%。建成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网安基地软件园,获评“二星级”中国软件名城。连续2年举办中国软件创新发展大会。加快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布首批30个人工智能算力、模型、数据等要素伙伴成员。支持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组建省级大模型与算力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一批头部企业和本地创新资源结合,推动垂类模型落地,全市人工智能企业集聚超600家、产业规模达500亿元。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下一步,我局将与市数据局等单位密切协同,谋划以大市场培育大产业、以大园区承载大项目、以大生态带动大创新,主要开展四方面工作:

(一)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万兆城市”。试点部署5G-A网络和50GPON端口,今年新建和改造具备5G-A能力的基站总数达1.4万个。部署“E级算力”。建成两个“单池千卡”集群,谋划一个“单池万卡”集群,发布“算力劵”。开展“标识贯通”。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突破270亿。推进“全域网联”。拓展无人驾驶商业化应用,建成智能网联汽车监管与服务平台。

(二)提升数字产业化水平做强软件。聚焦工业软件、基础软件、汽车软件、地球空间信息,筹建鸿蒙生态创新中心、工业仿真软件服务平台、工业软件中试服务平台等。做大硬件。加快推进长飞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12英寸硅光工艺平台和5.5代印刷显示试产线。聚焦智能。出台人工智能政策,培育行业通用软件、大型应用软件和垂直大模型,开放100个应用场景。发展低空。推进2大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低空经济通航运营以及基础设施平台建设。

(三)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施方案。高标准推进国家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建立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筑业“数智赋能”。加快城市数字档案馆建设,组建市级BIM审批信息系统管理平台,探索BIM技术全流程应用。服务业“数智服务”。将武商商圈打造为智慧商圈标杆,认定一批市级数字贸易发展示范基地,争创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网络视听等6大数字内容产业集群。农业“智慧强农”。推广应用北斗自动驾驶农机和北斗农用智能终端800台。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应用。

(四)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强化创新。托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聚焦解决存储器、新一代无线通信、智能网联汽车等我市数字经济优势细分领域创新。升级场景。成立全市应用场景开放和创新办公室,组建应用场景实验室,发布全市场景建设工作方案。内培外引。策划实施3场专题招商推介活动,开展百场产业链供应链系列供需对接活动。建设载体。以光谷软件园、武汉软件新城等为核心,争创中国软件“名园”。在光谷、车谷打造2个人工智能核心园区。建成华为、小米+金山、东软、海康、小红书等5个万人研发基地。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23日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