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102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7-23 10:06
分享: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构建了龙头企业智改+中小企业数转+工业互联网赋能的体系化推进体系,先后获批中部唯一的工业互联网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工作情况

(一)不断营造数字发展环境

强化政府牵引作用。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主任的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相继出台《武汉市支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若干政策》《加快促进企业技术改造若干支持政策》《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市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为数字经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内容。先后发布全市技术改造、工业互联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专项资金,加大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奖补力度,在基础设施、融合应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

不断强化数字技术创新支持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分别安排资金2000万元支持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运营。联合武汉经开区,推动成立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武汉经开区中心,推动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强化关键技术研发,支持烽火通信牵头联合高校院所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开展“新一代5G+工业互联网融合网络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对中国信科“5G承载网用新型自主超大尺寸、绿色环保、多用途光纤预制棒的关键制备技术”重大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推动建成规模化生产的超大尺寸光纤预制棒生产线,优化我国“光棒﹣光纤﹣光缆”完整产业链布局,解决高端光棒产能供应不足、受制于外的问题。

(二)推进数据共享开放

我市已建成武汉市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涉及包含商贸流通、气象服务、科技创新、教育文化、资源能源、医疗卫生、安全卫生、信用服务等数据领域。 同时为进一步促进数据融通共享,我市建成并运行市大数据能力平台,涉及79个委办局/区的640余个组织机构,服务总次数92亿次,汇聚140亿余条数据资源,全市日均共享数据超8000万条。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相关要求,搭建智慧城市基础平台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对市大数据能力平台进行了全方位的防护。建成了集数据分类分级、数据访问控制、数据库审计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据安全管理中心,对访问数据库的行为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和异常行为阻断,有效保障了市大数据能力平台业务数据的合法、合规使用。

(三)加快数字化转型人才引育

大力推进数字技能培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数字技能培训,不断加强数字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岗位技能、新技师等培训,依托企业、高校推进“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新型学徒制培训,搭建工学一体化培训平台,促进校企联合、产教融合。重点支持武汉烽火通信、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计算机及外部设备装配调试员、液晶显示器件制造工等数字经济相关工种培训。2023年,累计开展数字技能培训2万余人次。

二是加快推进数字培训平台建设。加快数字职业机构备案,围绕我市“965”产业集群,持续提升数字领域评价机构备案容量,扩大职业(工种)备案覆盖面。目前全市已有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等76家机构备案数字经济相关职业,涵盖电子商务师、互联网营销师、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人工智能训练师、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22个职业。

(四)积极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市场营商环境。推动降低经营主体准入成本,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开办“1050”标准,为新设经营主体减免费用,推行“一键通”变更、“一码通”改革,市场监管领域推行“圈内通办”。助推降低经营主体办事成本。提升线上线下服务能力。推出130余项“一件事一次办”主题事项。1000项企业群众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武汉都市圈内通办。优化跨境贸易服务。进一步优化“单一窗口”功能。培育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8个。提升办税缴费服务水平,根据行业、规模等要素为经营主体“数据画像”,依据“数据画像”多渠道开展税收政策服务。健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机制,完善全市涉企服务“一站直通”平台,汇聚各级涉企政策、申报指南信息,构建企业画像数据。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下一步,我市将推进印发《武汉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24-2027年)》,重点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为关键底座,把建设制造强市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生产性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今年重点是在“点”上打造转型标杆样板。2025年,“以点牵线”推动重点产业链协同改造取得突破。2026年,“以线带面”推动园区/集群连片成带、集聚转型初见成效。到2027年,“以面扩体”形成整体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生态,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引领带动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数字核心技术和产业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建成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

一是实施数字化转型提档行动。围绕企业、产业链、园区/集群等不同主体提出差异化的转型路径。链主企业开展全流程的智能化改造,打造60个标杆智能工厂。中小企业开展单点的数字化转型,覆盖1000家企业。产业链以“一链一节点一平台”为底座带动上下游协同转型,打造10个链式样板。园区/集群推进数字场景共建、数字公共服务共享,打造10个以上高标准数字园区。

二是实施数字供给能力提升行动。从技术攻关、软件、硬件、人工智能等四方面突出转型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技术攻关方面,新建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软件方面,利用数字化转型带动工业软件收入超过350亿元。硬件方面,聚焦智能装备推广、工业母机国产替代、人形机器人整机规模应用三个方向。人工智能方面,以人工智能要素伙伴计划为抓手打造10个轻量化工业应用模型。

三是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提能行动。从信息网络、工业互联网、算力三方面筑牢转型基础。推进“万兆城市”建设,推进5G-A和50G-PON的应用,建设100家5G工厂。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多层次发展体系,开展标识“贯通”计划。强化算力调度应用,建成4个“单池千卡”集群,规划1个“单池万卡”集群。

四是实施数字转型生态提质行动。从场景、服务商、数据、人才、金融、安全六方面营造转型生态。组建全市应用场景开放和创新办公室,在制造业率先开展应用示范。培育领军服务商,推动工业企业迈向两业融合龙头企业。完善数据制度建设,开展工业数据要素登记确权。组织“百企万名”助才行动,推动数字化转型培训惠及超过1万人次。推出“数字贷”“数转贷”等金融产品,推动数字化转型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级分类,管理企业超过100家。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23日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