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对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关注和建议。我局会同市发改委、市投资促进局等部门对提案内容进行了认真梳理分析,将合理化的意见建议纳入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作计划,积极研究吸收,以有力举措推动“三个优势转化”,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塑造武汉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聚力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启动实施精密激光装备、显示检测、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工业软件等4个科技重大专项。发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条,推动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有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0个、备案中试平台156个。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支持有条件的“链主”企业承担国家重点产业链“卡脖子”环节攻关项目,引导更多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专精特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各类研发机构,加快提升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至30%。深入开展制造业管理能力提升行动,建成市级质量服务站46家,推动企业开展质量管理评估,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建设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研究制订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建设行动方案,探索推进企业中央研究院、产业链共建、战略科学家与领军企业合作等多种组建模式。加快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初步建成“国家级-省级-省级培育-市级储备”四级体系。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九峰山实验室实现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下线,江城实验室启动芯粒集成先进封装中试线建设。
二、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培育发展新优势。聚焦优势产业积蓄突破势能。充分发挥市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深入实施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等五大优势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和突破发展工作方案。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长飞半导体、华工正源等重大项目建设,华为全球首个光应用创新中心落户;推进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试点建设,支持武汉华星光电、华工激光创建工业软件应用联合体;成功举办第二届软件创新发展大会。1-5月,全市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9%;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7%。汽车产业,积极推进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项目建设,推动东风岚图、吉利路特斯、上汽通用奥特能等加速释放产能,争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试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立法。1-5月,新能源汽车产量11.6万辆,同比增长105.4%。高端装备产业,举办“制造翘楚”武汉工业母机专场供需对接,构建绿色智能船舶产业供应链数字化平台,推动技术对接、人才匹配、资源共享。1-5月,高端装备产业产值增长16%。生命健康产业,推动迈瑞医疗武汉基地、联影智融医疗创新总部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重点产品研发,2个创新药品、13个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北斗产业,强化北斗专项政策支持,实施安全可信国产化改造,加快建设基于北斗技术的智慧农场和智能农机应用基地。聚焦传统产业持续改造提升。深入实施钢铁、石化、纺织服装等产业转型升级方案,谋划推进钢铁、石化国家产能备份基地,全方位促进传统产业巩固提升。钢铁产业,推进武钢有限新能源无取向硅钢和高端取向硅钢等项目开工建设,推动新能源装备无取向硅钢、高性能取向电工硅钢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石化产业,服务中韩石化推进280万吨催化裂化项目建设,推动石化产业向深度炼化一体化、关键战略新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方向转型。纺织服装产业,发挥湖北华纺链供应平台优势,有效承接全国纺织服装行业生产力布局区域转移。成功举办“2024武汉时裳产业荟”。聚焦新赛道加快塑造新动能。商业航天产业,加快推进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出台商业航天突破性发展若干措施,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航天合作论坛”和2024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张国清副总理出席开幕式。氢能产业,研究起草氢能产业三年行动方案,推动武汉绿动、理工氢电等企业规模提升,加快推广氢燃料电池车辆应用,落实加氢站运营补贴。低空经济产业,出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成立武汉市低空经济研究院,建设车谷低空经济产业园、光谷低空经济产业园、低空经济与无人机创新基地。生物制造产业,聚焦酶制剂、核心菌种2个基础底座,拓展制药、食品、农业等3个重点领域应用,发挥在汉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创新效用,推动生物能源、天然产物等项目产业化落地。未来产业,出台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聚焦未来制造等6大方向13个细分领域,实施“未来之鹰”培育计划,成立武汉市未来产业研究院,举办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大赛。
三、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推动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抢抓机遇、主动靠前,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我市入围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出台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推动“未来工厂”四级梯队培育,推进汽车、电子等重点行业设备更新项目258项。抓住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窗口期”,遴选126家优质服务商,发布177项“小快轻准”数字化转型产品,改造提升一批中小企业。聚焦元宇宙、大模型、区块链等新技术创新应用,征集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开放需求165个。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统筹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与试验区“双区联动”,加快构建“AI+HPC”的算力供给体系,智算和超算算力规模达到2425P浮点运算次数(FLOPS)。聚焦大模型应用,推动“紫东太初”与华工激光、九州通等行业领军企业合作落地工业、医疗等领域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案例征集遴选,发布首批19个典型案例,推广智能制造、智能汽车等领域典型应用场景。适度超前布局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启动“万兆城市”建设,开展“增强型5G网络(5G-A)”及“万兆无源光端口(50G-PON)”试点部署。加快发展算力与大数据产业,实施《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及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加快推进中国联通智算中心、中科曙光算力中心建设,扩容中国移动武汉智算中心、中国电信中部算力中心,数据中心平均利用率提升至40.33%。梯队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平台持续提升运营服务能力,建成2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16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四、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工业发展方式创新。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施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遴选重点工业企业开展绿色诊断,推广先进适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大力培育绿色制造示范企业,今年以来,推荐69家企业争创绿色工厂,12家企业创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强化标杆引领,组织170余家企业参加走进“绿色工厂”,宣传推广绿色制造典型案例。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围绕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推动重点企业理清主要碳排放生产工序,提出降碳措施,制订碳达峰路线图和时间表。推动华能阳逻电厂、国电青山热电等省统调燃煤电厂机组做好节能降碳改造工作。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支持武钢有限、百威等建设工业企业水效领跑者。加强资源回收利用。加快建设覆盖城市社区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形成以1563个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45个分拣集散交易市场为节点、重点加工利用企业为枢纽的“三位一体”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五、促进企业竞相发展。引导企业苦练内功,面向新质生产力锻造竞争力,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壮大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做强龙头企业。聚焦“链主”企业,实施重点产业链“链主”招商,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配套企业,推动上下游集聚发展,打造产值过千亿元企业2家、500-1000亿元企业3家。聚焦单项冠军潜力企业,实施清单管理,强化“点对点”服务,解决重点问题,帮助企业跻身“国字号”,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3家。扩容规上工业企业。强化市区协同,每月按培育时序进度,督导各区加快推进。提升培育基数,全面摸排潜力企业,做多做实“小进规”培育库,培育企业由1000家扩展到2027家。强化服务创新,联合金融机构,对“小进规”企业推出“育担贷”予以定向贴息支持。强化月度进规,在抓好存量年度进规的同时,每月盯牢新建新投项目“边投资边进规”“边投产边进规”。今年以来,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16家,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622家。壮大“专精特新”企业。持续开展“专精特新”壮大行动,加强“线上+线下”的全时段、全流程服务,开展“我为企业找资金”“我为企业找市场”“我为企业找人才”“我为企业找载体”“我为企业找政策”等“五找”系列活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巩固提升市场优势地位。截至目前,全市构建了594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17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优质中小企业梯次培育格局。
六、强化各类要素支撑。突出政策、空间、金融、人才等要素支撑,以新型工业化的有力推进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强化政策支撑。在去年出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市实施方案》基础上,聚焦新基建、新空间、新产业等领域,出台了《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及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上楼”的实施方案》《关于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举措,正在研究制订《关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构建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1+N”政策体系。强化空间支撑。持续推进“两个一百平方公里”园区建设,一手抓新整理开发工业净地,有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工业承载能力;一手抓改造提升工业园区,推进存量园区提质增效,提升土地利用与产出效益。今年以来,全市整理工业净地9.51平方公里,优化提升工业园区16.06平方公里。着力为都市工业提供优质载体,解决中心城区产业“空心化”,探索推进“工业上楼”,研究制定项目认定与目标考核办法、产业引导指南,列入第一批“工业上楼”计划项目22个,总面积133.54万平方米。强化金融支撑。强化政府基金引导,组建武汉天使基金群、武汉创新发展基金群、武汉人才基金群,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实施“1+2+N”产融服务模式,做优直接融资,摸排专精特新企业直接融资需求105项,联系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在汉基地开展针对性服务,目前跟踪项目32项。做强间接融资,积极筹备2024年度武汉都市圈专精特新企业金融对接活动,采集4千余家企业信贷需求,协调23家银行提供2036亿元授信额度。武汉市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强化人才支撑。完善“武汉英才”“学子聚汉”政策,在全市高校院所累计选派377名“科技副总”,解决技术难题960余个,为企业引进人才586位。持续开展“万企育才”“金领计划”等企业培训课程,今年已支持3500家企业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七、着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落实落细国家、省市系列稳增长政策举措,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发挥工业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推动工业运行回升向好。扎实推进工业稳增长加力行动,坚持规上工业企业分级走访全覆盖,持续开展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启动实施“赛马制”综合评价,建立“一表一数两图”评价体系,全市工业经济起步有力、回升向好。1-5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高于全年目标任务0.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副省级城市排名第5。加快工业重大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工业项目建设年活动,落实工业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切实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1-5月,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5.6%,超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4.1个百分点;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97个,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49项。抢抓国家“两重”“两新”重大机遇,推荐54家企业申报项目获得工信部首批设备更新再贷款支持、91个项目申请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大重点产业招引力度。围绕“965”产业体系,选取“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9个重点行业,梳理产业细分领域、产业链上下游、强链补链环节,编制重点产业招商地图,产业图谱,形成招商引资目标企业库、招商路径图,挂图作战、靶向发力。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梳理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百家以上,联系对接上下游配套企业,积极争取产业项目在汉落地。营造企业发展良好环境。强化政企联动,健全“千局联千企”机制,设立“民营企业家接待日”,开展“法治体检进千企”系列活动,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强化企业权益保障,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排查力度,打造多层次知识产权保护格局。搭建“1+15+N”中小企业服务网格,组建576个中小企业服务站,1386名中小企业服务专员,实现靠前主动服务。加快“汉企通”数字化升级,优化“汉企驿站”小程序,实现企业诉求及时响应,线上线下共解决企业问题近1300个。工信部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我市综合得分位列副省级以上城市第9,连续4年实现进位。
下一步,市经信局将会同市发改委、市投促局、市科创局、市自建局等213号提案办理单位,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进一步在谋划布局重点产业、翻新发展动能,推进“工业上楼”、挖掘发展潜力,建设“双百”园区、拓展发展空间等多方面综合施策,不断推动武汉新型工业化走深走实。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