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229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7-17 17:26
分享:


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对于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具有重要意义。您提出的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量质同步提升、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速成长、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金融创新和绿色金融创新等各项建议,很有针对性,我们都十分认同并积极予以采纳。

一、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一)加快建设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一是加快建设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持续巩固“独树一帜”优势。我市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和光模块研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和高端激光设备生产基地。光纤、光缆产量均居全球第1,国产存储芯片产量全国第1,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产量全国前3。光电器件约占全国市场的60%、全球市场的12%。

二是加快建设“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汽车产业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5全市拥有乘用车整车企业9家,客车整车企业3家。这些整车企业带动了我市10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其中规上工业企业500余家。发展方向由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加速转型,重塑产业发展优势。武汉市是国内第一个发放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试点牌照、第一个发布智能网联道路建设规范、第一个将公开测试道路开放到中心城区、第一个开通机场自动驾驶接驳服务的城市。在全国首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综合评估中得分第2。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28.1万辆,增长45.5%、增速创历史新高;地产新车中达到L2级智能网联水平的比例超过30%。

(二)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

一是积极培育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武汉是我国14座“中国软件名城”之一、中部地区唯一的“中国软件名城”,是全国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地球空间信息自主创新高地,软件业务收入3024亿元,同比增长20.1%。聚集软件领域企业4万余家,其中规上企业1200家,年营收入过亿元企业330家。骨干企业入选“国家队”,武汉达梦、天喻信息入选首届中国软件名企,烽火集成、佰钧成、斗鱼、盛天网络、福禄网络等企业入选中国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

二是积极培育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武汉是全国少数人工智能“双区”城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机器视觉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和特色产品。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汉超算中心共同构成全国首个集人工智能和超算为一体的多样化云服务算力集群。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发布“紫东太初”大模型,打造全栈国产化的通用人工智能底座。

三是积极培育生物制造产业集群。全市累计建成病毒学、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农业微生物、新材料等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夏实验室、遗传调控与整合生物学等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200多个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在生物制造流行病毒研究、新型酶制剂、农业微生物运用、营养添加、纺织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取得研发突破。生物制造产业核心企业约70户,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7家,亿元以上企业32家,上市企业5家。

四是积极培育商业航天产业集群。今年4月份,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航天合作论坛”,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产业核心区基本成型,率先建成国内首条小卫星柔性智能生产线,实现多型卫星共线柔性批量生产,具备年产240颗以上小卫星生产能力;建有我国首个现代化商业火箭产业园,“快舟”系列固体火箭常态化发射、谱系化发展,同类火箭发射次数、发射载荷质量和入轨卫星数量居全国城市第1。

二、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一是构建服务网格。搭建“1+15+N”中小企业服务网格,结合数字经济等建设多业态服务站(硚口区直播云上等)。搭建离岸服务中心,打造“光谷驿站”(北京、上海、新加坡等),建立全球引才矩阵,助力人才招引;建设江夏大湾区创新离岸中心,以“湾区经验”赋能“湖区创新”,培育要素集聚的环湖创新生态。构建市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已组建576个服务站和1386名中小企业服务专员队伍,实现重点专精特新企业“一企一专员”精准帮扶和中小企业靠前主动服务。加快“汉企通”数字化升级,上线“汉企驿站”小程序,实现企业诉求及时响应。

二是强化精准对接。实施“1+2+N”(以产业服务为主体,专业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两翼,提供政策扶持等配套措施)产融服务模式。做优直接融资,摸排专精特新企业直接融资需求105项,联系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在汉基地开展针对性服务;做强间接融资,筹备2024年度武汉都市圈专精特新企业金融对接活动,采集4千余家企业信贷需求,协调23家银行提供2036亿元授信额度。健全供需对接机制,开展“千企百展拓市场”“百场万企”等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组织民营企业“早餐汇”对接活动,交流行业发展趋势,促进项目合作对接,协调解决相关困难和问题。

三是助力创新创业。在全市高校院所的教授专家中选派“科技副总”服务中小企业,四批377名“科技副总”为中小企业提供累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960余个,促成科技成果转化470个,为企业引进人才586位。举行“创客中国”“英雄杯”“华创杯”创业大赛、武汉科技创新大赛等创业创新赛事,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发掘优质创业企业和团队,集中聚合对接政策、资本、用地、服务等创业资源。开展“有梦想、到武汉、一起创”活动,迭代升级院校和科研院所研发、孵化器孵化、加速器转化、产业园规模化生产的“四级跳”模式,培育创业创新项目。开展“知识产权赋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为专精特新企业知识产权申请开辟“绿色通道”。

三、加快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一是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作为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有力抓手,形成了“国家-省级-省级培育-储备培育”四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梯次培育体系。大力支持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两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展,两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顺利通过工信部验收,累计攻克行业卡脖子难题20项,孵化200家企业。加快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在海洋装备、半导体三维集成、北斗、氢能、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领域培育成功了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储备培育,服务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无人船艇、工业母机、先进材料领域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加快建设,在智能农机装备、微机电与传感、半导体电子先进材料、绿色智能船舶等领域加强创新中心储备。

二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布《武汉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武政〔2024〕2号),从打造校地深度融合发展先行区、创新成果场景应用优选区、成果转化创新生态示范区、技术转移转化交易活力区、成果转化综合服务集成区等5个方面提出20条政策措施。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并投入市场和产业化应用,现已启动相关申报工作。目前,我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达20个,备案中试平台156个。

三是探索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为补齐科技创新的短板,打造面向产业重大需求、服务经济发展的创新平台,推动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链生态主导作用,我局会同市科技创新局正在筹备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联合起草了《武汉市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该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并专报市委。首批拟组建10个联合实验室,涵盖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各联合实验室牵头企业由是科技领军企业,在行业中具有显著的创新优势和较大的影响力,具备充分利用和整合行业创新资源的能力。目前,各联合实验室的筹建工作进展顺利。

四、加快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和绿色金融创新

一是鼓励银行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湖北银行为远大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境外子公司投放18.5亿元人民币并购贷款,为本地民营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和将国际先进医疗技术产品“引进来”贡献金融力量。招商银行武汉分行提出“智造金融”概念,成立跨部门的工作小组,积极对接发改部门,获取首批制造业中长期项目信息;创设针对性的产品招链易贷,为核心企业成员单位上游供应商提供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截至2024年3月,我市中长期制造业贷款余额3528.38亿元,同比增速17.27%。

二是政金企协力搭建绿色金融体系。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武汉地区已有25家中资商业银行建立了绿色金融相关组织体系,较2023年初新增11家,实现全覆盖。2024年5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3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获选名单中,江汉区北湖街道成功入选。2024年一季度末我市绿色贷款余额6996.37亿元,同比增长17.93%。

三是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资金融通功能。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功能,助力市场主体做多做强。我市持续完善股权投融资发展支持政策,近两年先后制发股权投资“一方案、一清单、一政策、一细则”,形成全面政策支持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创、投未来”。积极引导东湖高新区、武昌区、汉阳区等聚焦发展物理空间载体,打造各具特色的、不同层面的股权投资机构聚集、股权投资氛围突出、股权投资业务活跃的特色发展区。

四是推动地方金融组织积极拓展供应链金融服务。2023年,市委金融办支持武汉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成功发行华中地区首单专精特新知识产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企业融资成本降至2%。地铁保理、城建保理建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并上线运行,工建保理建设运营的“联链通”平台纳入省商贸物流及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创新试点,新丝路保理启动“鄂港通”平台搭建和试运行。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17日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