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成立武汉市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武汉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我市加快推进国家级创新平台、中试平台、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升级改造市级“汉企通”企业服务平台,集聚政策、科技、金融等资源,为企业实现智能制造提供全链条“精准滴灌”服务。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全力推进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于2022年获科技部批复建设。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联合清华大学等高校和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航工业等全国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领域优势单位,聚焦智能制造的智能设计工业软件与智能数控系统两个方面,主攻智能产品设计工业软件、智能工艺设计工业软件、智能数控系统与装备、智能制造系统工业软件四个方向,构建虚实结合的 CPS 系统,实现制造业价值链整合,形成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由华中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发起,并于2018年9月获工信部批准建设。创新中心面向国家战略和支柱行业,聚焦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分析、数字化制造等方面关键共性技术,建设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能力平台,为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关键领域研发核心工业软件和核心工艺装备,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形成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网络”的方式组建。
聚焦智能制造领域,梳理在汉高校院所科创资源与成果产出的富集领域,打造一批中试平台(基地),推动实验室成果尽快转化为工程化、产业化成果。全市在建及“十四五”期间拟新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165个,其中,智能制造领域平台43个。加快推动九峰山实验室、光谷实验室、珞珈实验室等湖北实验室建设,对每个湖北实验室省、市、区三年拟安排5000万元资金支持。
二、升级改造“汉企通”企业服务平台
“汉企通”企业服务平台建有覆盖国家、省、市、区四级的全量政策库,设置“找政策”“找申报”“找活动”“找资源”四大入口,以及“专精特新”“融资应急资金”“服务补贴券”“万企育才”“创业天使导师”等服务专区,为企业提供政策查询、资金申请、导师帮扶、活动报名、空间入驻、资源对接等专业服务。“汉企通”平台已成为我市中小企业了解惠企政策、获取涉企公共服务的首选平台,受到企业普遍欢迎。为提高“汉企通”平台数智能力、精准性、便利性,2023年将对平台进行升级。
(一)2023年建设目标
到2023年底,注册用户达到20万。为企业提供经营成长中所需要政策扶持、公益服务与第三方市场服务,重点达成以下服务成果:
1.以企业更便利为目标,推动全市企业服务平台互联互通。融合各区企服平台,对接第三方专业服务平台。汇聚政策、信用、金融、研发、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股权交易、数字经济等企业服务资源,方便企业从任意入口抵达服务,助力营商环境改善。
2.以服务无死角为目标,建设“专员帮办”企业诉求服务专区,对接“千局联千企”服务平台、12345政务服务平台,构建多级多渠道诉求处理体系。建立完善从重点企业到一般企业全覆盖的诉求接收、转办、反馈分层分级服务机制,100%响应企业诉求。200个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站和1000名企业服务专员,线上收集办理企业诉求,线下对接跟进服务,全过程可跟踪可追溯,服务效果可评价可考核。
3.以服务精准为目标,全面提升用户体验。通过“一站直通”平台政策服务,为专精特新、小进规等重点企业精准推送、快速兑现惠企政策;利用最新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尝试建设企业服务专属GPT,支持搜索应答、资源匹配、需求对接,智能推送活动、产品、服务、人才、场地等各类企业关注的信息。
4.以服务闭环为目标,加强平台运营服务。重点针对平台提供的政策、诉求和供需对接等服务内容,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机制,建立服务体系全网协同服务机制。重视需求调研与信息反馈,重视数据归集与统计分析,不断优化服务功能。
(二)建设内容
1.服务品类全覆盖的综合信息门户。资源汇聚、一键搜索,政策畅享、资源通用。服务信息分类展示,智能客服有问必答。帮助企业找政策、找活动、找场地、找人才、找专员、找服务。
2.定制化的企业专属服务空间。精准匹配中小企业个性化服务需求,全面展示在办事项,智能推送政策、活动、产品、服务、资源等各类信息,支持企业按需定制。
3.9个中小企业梯次培育应用场景。
(1)惠企政策。通过接入“一站直通”平台惠企政策服务,为企业提供国家、省、市、区四级最新政策及政策解读服务、精准推送服务和政策兑现服务,实现“政策找企业”,让政策兑现“直达快享”。
(2)专员帮办。采集企业诉求、记录与跟踪服务过程、分析统计服务概况,支持企业服务工作站和服务专员开展惠企政策宣贯、诉求受理与调研摸底、外部协调联系等服务工作。
(3)导师帮扶。180名导师线上坐诊,分类服务,即时解答创业疑问,对接服务资源。
(4)机构超市。展示创业之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商协会等各类入驻机构服务资源,提供快速接入、匹配推送服务,并对入驻机构进行动态管理。
(5)万企育才公益培训。全线上实施培训信息发布、查询、报名、签到,培训过程记录、培训评价公开、培训效果考核。
(6)小微企业服务补贴券发放。依托企业服务“一站直通”平台,充分利用涉企数据,自动审查申报企业资质,减少企业自主填报量,加快企业扶持补贴审核及发放速度。补贴券申领、发放、使用、监督、评价、考核全流程线上实施,实现企业用券“即申即享”,优秀机构入围“免申即享”。
(7)创新型企业育苗。集中展示优秀创客企业(项目)和全市创业创新载体;线上收集汇总创客企业(项目)信息,智能统计创新型企业“培育资源清单”;建立资源对接渠道;为企业提供“全科式、全周期”帮扶。
(8)专精特新企业培育。集中展示专精特新企业与产品,展示专精特新特约服务机构;对接工信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建设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掌握企业运行、发展态势,开展服务对接和监测分析。
(9)供需对接。中小企业产品线上展区建立中小企业市场、供应链、融资服务资源的匹配对接渠道。企业供求信息发布,平台快速匹配、推送撮合,助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实现供需双方精准对接。
三、建立和推广试点示范体系
当前,武汉正处于推动发展能级跃升、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自2021 年开始,我市启动实施的未来工厂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一个四级梯队试点示范建设标准,分别是:数字化产线、智能车间、标杆工厂、数字领航企业,目的是引导企业结合自身的产业特点和资源条件,有针对性地实施智能化改造,不搞一刀切。打造“未来工厂”,是一项突破性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可遵循。为此我们结合武汉工业的实际,提出了“五个一”的工作模式。一是发布了一套标准,提出了“未来工厂”四级梯队的评价指标;二是出台了一个政策,引导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大胆闯、大胆试;三是打造了一批标杆,通过示范引领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和建设经验;四是培育了一批平台,能够为面上的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五是坚持了一场活动,通过“周五之约”,带领企业开展现场观摩、示范讲解、机构辅导、专家点评,增强企业的信心和能力。
四、支持核心技术攻关
聚焦激光加工、数控机床、光电材料等重点领域,一是组织实施市科技重大专项,通过“揭榜挂帅”方式支持龙头企业牵头,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截至目前,组织实施“高速光通信用半导体激光器芯片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研究”“100kW超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关键技术”“12英寸RF-SOI芯片关键制造工艺技术”“钢结构中厚板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核心技术与装备”“基于大数据的工业控制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与智能管控技术及平台”等5个智能制造项目,支持资金9900万元;二是组织实施重点研发计划和知识创新专项,支持重点企业、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创新和基础研究,2022年,支持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精测院、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实施“数字孪生驱动的数控设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维护技术研究”“结构热辐射超材料的深度学习优化设计与应用研究”等智能制造领域项目35项,支持资金255万元;三是组织实施人工智能创新专项、评选奖补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提升我市人工智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高精度三维视觉引导的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研发”“基于视觉的工业智能检测关键技术研究”等智能制造领域人工智能创新专项11个,支持资金550万元,补贴“武汉京东方成盒工艺智能制造示范场景”“联想AI乐眼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及应用”等智能制造领域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8个,支持资金735.92万元。
五、推广制造业融资租赁服务
近年来我市积极支持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拓展智能制造资金来源,培育出航天科工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光大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制造业融资租赁服务结构。航天科工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投放了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湖北航天长征装备有限公司、武汉锐晶激光芯片技术有限公司、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三江航天红阳机电有限公司等一批本地先进制造业项目,投放金额达8.15亿元以上,通过直租、回租、经营租赁等多种服务产品,帮助企业盘活资产存量,助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改造,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有效发挥了金融租赁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作用。光大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金租)围绕电池制造、新能源和电动汽车、新能源发电等智能制造相关领域,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建立绿色通道审批机制,在融资期限上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2022年,光大金租、黄陂区政府和比亚迪公司达成融资租赁业务协议,对武汉比亚迪公司(现更名武汉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放款。截至目前共给予比亚迪18亿元授信金额,其中已投放8亿元。
下一步,我局将持续加大投入,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提供智能制造公共服务,深化平台、服务商与企业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载体。对符合条件成立的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加强帮扶,为企业智能制造链接设计、担保、融资等资源,坚持供需两侧发力,扩大服务供给,为我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赋智、赋值。适时在“汉企通”平台中增加“智能制造”专栏,整合技术供应方、方案集成商、中介方、专家学者、评估机构等“智能制造”相关资源,打造促进武汉市智能制造企业发展的主阵地。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