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以“灯塔工厂”建设为推手,提升武汉制造业现代化水平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党的二十大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当前,武汉正处于推动发展能级跃升、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打造一批我市的“灯塔工厂”对引领制造业现代化。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构建“未来工厂”四级梯队体系
当前,武汉正处于推动发展能级跃升、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武汉市提出的未来工厂计划,并不是要求所有的企业千篇一律去实现“黑灯化”、“无人化”。而是旨在推广智能制造新技术,因地制宜地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自2021 年开始启动实施的未来工厂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一个四级梯队的建设标准,分别是:数字化产线、智能车间、标杆工厂、数字领航企业,目的是引导企业结合自身的产业特点和资源条件,有针对性地实施智能化改造,不搞一刀切。打造“未来工厂”,是一项突破性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可遵循。为此我们结合武汉工业的实际,提出了“五个一”的工作模式。一是发布了一套标准,提出了“未来工厂”四级梯队的评价指标;二是出台了一个政策,引导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大胆闯、大胆试;三是打造了一批标杆,通过示范引领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和建设经验;四是培育了一批平台,能够为面上的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五是坚持了一场活动,通过“周五之约”,带领企业开展现场观摩、示范讲解、机构辅导、专家点评,增强企业的信心和能力。
二、培育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平台
坚持供需两侧发力,扩大服务供给,培育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为我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赋智、赋值。培育诊断咨询服务平台。结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关标准,对企业研、产、供、销、服、管等环节开展数字化转型和工业智能化改造免费公益诊断,并针对企业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旨在帮助企业认识自身数字化发展水平现状、存在短板,找到企业数字化转型目标和实施路径,分类、分行业推动智能化和技改项目实施。培育解决方案集成商。基于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对委托方数字化转型实施过程进行整体把控,提供包括工业设备、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硬件资源、建筑环境、施工配合、组织管理和人员配备等在内的集成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培育专业软件服务商。提供企业在工业领域包含数据采集、数据接入、数据治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查询、计算模式、数据分析等环节的数据应用与技术服务,如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中间件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等服务商。
三、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
持续推进国家战略见效落地。协调黄陂和东湖高新区,加快标识解析、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培育企业、引进新项目,国家工业互联网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再次获评四星级。持续跟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申报工作,多次向工信部汇报我市5G+工业互联网推进工作情况,根据《“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创建指南》相关要求,组织召开研讨会,指导先导区对标开展各项建设工作。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普及推广。工业互联网落地有路径,组织4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专场活动,500人次参会学习政策、认知体系、观摩示范、开展对接,打通工业互联网落地最后一公里。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有力度,遴选省云资源云服务供应商17个,推荐国家上云用云典型案例1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10个,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3个。加快推广DCMM贯标。精心组织2场DCMM宣贯活动,近200人次参会受益;遴选70家企业选手参加“全国DCMM标准知识决赛”,3名选手分别荣获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为我省(市外2个三等奖)荣登全国获奖选手总数第一做出贡献,中科通达报送项目获评2022年百项数据管理优秀案例。
四、组织核心技术攻关
聚焦激光加工、数控机床、光电材料等重点领域,组织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一是组织实施市科技重大专项,通过“揭榜挂帅”方式支持龙头企业牵头,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截至目前,组织实施“高速光通信用半导体激光器芯片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研究”“100kW超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关键技术”“12英寸RF-SOI芯片关键制造工艺技术”“钢结构中厚板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核心技术与装备”“基于大数据的工业控制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与智能管控技术及平台”等5个智能制造项目,支持资金9900万元;二是组织实施重点研发计划和知识创新专项,支持重点企业、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创新和基础研究,2022年,支持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精测院、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实施“数字孪生驱动的数控设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维护技术研究”“结构热辐射超材料的深度学习优化设计与应用研究”等智能制造领域项目35项,支持资金255万元;三是组织实施人工智能创新专项、评选奖补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提升我市人工智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高精度三维视觉引导的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研发”“基于视觉的工业智能检测关键技术研究”等智能制造领域人工智能创新专项11个,支持资金550万元,补贴“武汉京东方成盒工艺智能制造示范场景”“联想AI乐眼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及应用”等智能制造领域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8个,支持资金735.92万元。
五、培育多层次数字化人才
夯实技能培训公共服务能力。依托“湖北省技能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岗位技能培训线上申报、受理、审批和监管,优化企业培训申报流程,减化申报资料,缩短补贴资金拨付时间,促进政策快享、直达。大力推行“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推广职业培训券,完善实名制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和劳动者职业培训电子档案,实现培训信息与就业、社保信息数据联通共享,提高培训针对性和精准性。构建制造业企业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技能人才培育的决策部署,实施“武汉工匠”培育计划,面向广大技能人才选拔评选“武汉工匠”“武汉市首席技师”“武汉市技能大师”“武汉市技术能手”,分别给予30万元、2万元、1万元、5000元一次性个人奖励,激励劳动者技能提升、技能成才、技能报国。2022年,从企业一线选拔评选出30名“武汉市首席技师”、80名“武汉市技术能手”和6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荐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等3个单位申报国家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同时,加大技能人才宣传力度,为技能劳动者成长成才树立标杆,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支持制造业企业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大力支持制造业企业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先后组织实施以工代训、岗前培训、新技师培训等技能培训,重点推进“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新型学徒制培训,搭建工学一体化培训平台,促进校企联合、产教融合,并按照培训人数给予企业每人500元至8000元培训补贴,构建了“政府推动、企业主导、院校协助”的技能培训格局。2022年,全市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6.22万人次。
六、引导企业对标标准提升
以“未来工厂”四级梯队重点评价指标为指南,引导企业按照数字化产线、工业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含车间级、工厂级)、标杆智能工厂、领航企业四个层级,完善智慧研发体系,提升精益化生产水平,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客户经营管理能力。数字化产线重点从数字化要求、网络化要求、系统要求、集成要求、现场安全要求、数字化产线成效等7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加强建设。工业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含车间级、工厂级)、标杆智能工厂、领航企业重点从装备、设计、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技术、绿色发展、资质、模式创新、建设成效等11个一级指标、27-32个数量不等的二级指标加强建设。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化“政策+平台+企业”推进“未来工厂”四级梯队建设模式,强化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政策落实落细,加强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培育提高赋能能力和质量,打造武汉的“未来工厂”,引领武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