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千方百计稳市场主体的建议》的提案(第20230603号)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您的提案关注我市市场主体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提出加大纾困解难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市场主体创新发、确保重点企业稳定运行等建议,十分中肯,对于我们推进市场主体恢复重振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我市坚持“纾困”、“培优”并举,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市场主体减负增效,全市中小企业量质齐升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截至5月底,全市新登记中小企业6.9万户,总数达到82.7万户,同比增长12.8%。
一、纾困“组合拳”助中小企业渡难关
(一)实施最大力度纾困贴息。2020年至2022年,我市连续3年实施纾困专项贷款政策,2020年和2021年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获得贷款按LPR+50个基点进行全额贴息,制造业贴息额度可达每家3000万元,2022年重点对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困难行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给予贴息支持,贴息时间最长180天,贴息利率为年化1.8%,支持力度全国少有。3年以来,全市发放纾困贷款2988亿元,已完成贴息拨付15.26亿元,待拨付10.48亿元,有力帮助中小企业恢复重振。
(二)完善“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近年来,我市通过成立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市融资担保公司),设立20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池,持续拓展新型政银担合作范围等方式,采取风险补偿、业务补贴、正向激励等措施,将中小企业政策性融担年化担保费率降至1%以内,其中100万元以内的担保业务免收担保费。截至今年3月,我市新型政银担发放担保贷款295.52亿元。
(三)持续拓展融资渠道。采取小微首贷拓展和信用培植双向发力,设立线上线下首贷服务站,帮助小微企业融资实现从“0”到“1”的突破,信用培植对暂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开展培植辅导帮助企业尽快达到贷款条件。2022年,小微首贷发放460.97亿元,信用培植帮助困难小微企业融资30.81亿元。发放中小企业应急资金,帮助企业“还旧贷新”精准过桥,2020年以来连续3年免收企业资金使用费,3年发放应急资金117亿元,帮助企业节约融资成本2.5亿元。
(四)用好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统筹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工具,引导法人金融机构为三农、小微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支持扩大对小微、民营、涉农企业信贷投放。2022年全年累计办理支小再贷款156.2亿元、支农再贷款14.82亿元,支小支农贷款实现“量升价降”;累计审核办理再贴现业务218.18亿元,其中小微企业票据96.65亿元,占比44%。
(五)促进消费市场复苏。以“畅享消费·乐购武汉”为主题,按照“1+3+N”活动框架,搭建统一策划、标识、口号和宣传的活动矩阵,围绕美食、汽车、商文旅体融合等三大特色消费板块,突出省市区联动、线上线下联动、商圈商街联动多个层次,全面统筹布局。2022年“惠购湖北”消费券累计核销940.2万张,累计核销金额4.3亿元,累计拉动消费金额20.3亿元。2023年首轮“惠购湖北”消费券累计核销14346.33万元,累计拉动消费73376.22万元。
二、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一)坚持统筹推进。不断建立健全“市领导分领域包片、各单位分指标负责、各区分区域把守”工作格局,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优化营商环境现场会和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4月3日,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主持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围绕打造“七大环境”,以控制成本为核心,对今年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落实、再推进。
(二)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企业开办“1050”标准,将企业开办涉及到的公安、税务、人社等多环节一次申报,并将银行开户纳入企业开办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实现企业开办“注册即开户”;持续推进“五减五通”改革,目前企业开办时限总体上已压减到0.5天以内,具备条件的可实现即办。研究印发《武汉市全面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积极推进“四扇门”改革措施落地落实落细,目前,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改革的事项超过140项,优化审批服务改革的事项中,实现“证照联办”133项,有效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扎实开展知识产权领域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试点。2022年,省知识产权局确定我市作为首批4家试点单位之一;经综合各区产业特色结构、行业企业分布状况和知识产权工作基础等,确定市本级与东湖高新、武昌、硚口、江岸等4个区具体承担试点任务,通过试运行湖北省知识产权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管理系统,校验系统数据、走访调研企业、评估分级结论,应用分级结果开展知识产权领域企业尤其是专利商标代理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有机融合。
三、培育“专精特新”,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一)强化数字赋能。举办工业智能化改造示范推广103场,带动全市30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标准产线101条,建成智能工厂(项目)102家,创建国家数字领航企业2家,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平台2家。“工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引领数字化转型的武汉模式”入选工信部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APEC中小企业综合数字化指数报告将武汉列为全国第一梯队。
(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市紧扣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总目标,编制出台《武汉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武汉市进一步加快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方案、规划和措施,持续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2022年,全市中小企业专利授权58964件,同比增长10.3%,占全市企业专利授权总数的86.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927件,同比增长36.2%,占全市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总数的68.7%。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平均研发占比6.5%,平均拥有发明专利8.7项,净利润平均增长率19.7%。
(三)加快优质中小企业培育。按照“创业创新培育一批、企业进规增长一批、专精特新做优一批、融资上市壮大一批”的“四个一批”工作思路,大力推动四项行动,力争做大工业企业底盘,形成优质企业梯次成长格局。全市共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332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9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副省级城市第4,全国第7。2022年,全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平均营收1.15亿元,同比增长13.6%,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平均营收2.06亿元,同比增长12.6%,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营收3.9亿元,同比增长17.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265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9家,境内外上市企业99家。
四、抓牢重点企业,有效稳定生产
推动市、区、街道(园区)分级走访服务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落实“一企一专班”“一企一策”,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有效稳定生产。其中,市、区两级分别盯牢全市30户重点工业企业、产值排名前200户工业企业,集中再走访、再对接,确保一户不落,协调企业抢抓最后一周时间多排产、优排产,特别关注湖北中烟、上汽通用、京东方、武钢有限等重点企业,助推企业实现“双过半”计划目标。汽车行业积极谋划好“百城联动”汽车节、“千县万镇”汽车消费季,全力提振汽车消费,快整车企业新能源车型投放进度;电子信息行业,支持行业加快跨界融合,推动消费电子领域重点企业产品向车载屏等热门领域转型;钢铁、化工行业,向上争取武钢有限省内钢铁产能指标,推动中韩石化等重点企业加快转型,向产业前端升级、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医药行业,加快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培育新增长点。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