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133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7-19 17:15
分享:

您提出的“关于加速构建我市动力电池回收与循环利用产业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保持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累计22.2万辆。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对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已开展工作

(一)完善制度加强引导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武汉市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武政办〔2022〕5号)提出“要推进退役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废物循环利用”、“要健全废弃电池回收网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实施方案(2022-2023年)的通知》(武政规〔2022〕11号)鼓励企业在我市自建、共建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项目;武汉市商务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的工作方案》(武商务〔2022〕11号)规范回收拆解企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武汉市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资金》(武经信规〔2023〕1号)明确对资源综合利用提出支持。《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等十五部门转发湖北省绿色项目贷款提升行动方案有关文件的通知》对“废旧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装备”等列入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 年版)的项目提供绿色金融服务。

(二)规范回收利用企业管理

一是推动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改造升级。积极引导武钢金资、东风鸿泰、鑫汇资源等有资质的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围绕场地、环保、设备等开展全面升级改造,拓展新能源汽车拆解线,提升报废新能源汽车回收拆解能力和电池回收利用水平。目前,我市报废机动车企业均已具备新能源汽车拆解能力。

二是鼓励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按照相关行业规范要求,开展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业务。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格林美)、武汉蔚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进入工信部公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规范企业名单,正推进武汉东风鸿泰汽车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武汉希冀锂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规范企业申报。

三是引导回收利用企业参与动力蓄电池溯源管理。武汉市目前有资质的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规范企业,均在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进行了注册。

(三)推进技术研发创新

一是组织实施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指导支持东湖高新区、青山区、经开区等重点区域头部企业,聚焦旧动力电池余能检测、快速分选和重组、安全管理等关键共性技术和废旧电池有价元素高效提取、材料性修复、残余物质无害化处置等方向开展攻关。 

二是鼓励高校院所实施知识创新专项。围绕前沿技术开展研究,“面向动力电池安全性的使用行为分析研究”“基于多尺度信息融合退役动力电池健康状态评估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获得专项资金支持。

二、下一步工作

(一)完善回收利用体系,推进行业规范发展

支持市新能源汽车协会联合武汉动力电池再生等回收利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机构成立产业联盟或协会,集聚行业力量,促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推动汽车生产企业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回收服务网点,与电池生产、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及综合利用企业合作构建区域化回收利用体系。持续加强报废机动车行业管理,推动动力电池有序回收。积极组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申报工信部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加强企业规范经营。充分发挥国家平台的溯源监管作用,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落实回收主体责任,积极引导督促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开展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鼓励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开展自愿性认证工作。

(二)加快科技创新投入,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建设,积极参与梯次利用要求、梯次利用产品标识、放电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制修定工作;推动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产业化,构建“基础研究—中试应用-产业推广”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领域的应用,形成一批新工具、新技术、新产品,实现产业链融会贯通高质量发展。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7月19日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