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317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7-24 09:05
分享: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武汉智能网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智能网联是我市汽车产业转型的主要方案,自获批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以国家试点任务为抓手,武汉市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一、前期工作基础

(一)健全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管理机制

为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工作,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我市在2018年成立了由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和市交通局组成的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联合工作组(以下简称市联合工作组),市联合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在市经信局办公。市联合工作组各组成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协商解决实施过程中相关事项。经市政府请示省政府授权,市联合工作组发布了《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2022年,市联合工作组对我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文件进行修订完善,发布了《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和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实施细则)。管理实施细则以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安全为底线,遵循循序渐进、有序推进的原则,对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的主体、车辆、安全员以及相关前置运行里程和时间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规范了武汉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的流程,保障了测试安全。

(二)智能网联基础设施建设国内领先

开放测试道路里程位居全国前列。全市已分五批累计开放522条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示范应用路段,分布在4个行政区,总里程为811公里,其中,建成车路协同测试道路123公里(武汉经开区106公里、东湖开发区13.4公里、江汉区3.6公里),全面覆盖5G信号、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路侧感知设备和车路通讯系统,具备L4及以上等级自动驾驶测试运行条件。

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创全国多项第一。全市路侧基础设施共安装通信基础设施11736套,感知基础设施1068套,高精度地图、定位网及三维信息模型覆盖125公里道路。武汉市是国内第一个将CA系统进行车联网商业化部署、第一个大规模采用5G进行路侧“无光纤”通信、第一个大规模采用车端5G OBU与北斗RTK模组融合方案、第一个大规模采用5G RSU5G OBU进行车路协同应用的示范区城市。

建成世界级领先水平的封闭测试场。建成占地1312亩的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并投入运营,涵盖10大测试功能区、130个测试场景和多个实验室群,是全球唯一一个T5级测试场(测试场最高等级)与F2级赛道(赛道长4.2公里)相结合的封闭测试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建成高安全标准的智能网联网络平台。建设中国电子云大数据中心,按照国家CQC增强级A级机房认证标准建设,信息安全符合等级保护三级标准,总体规划三期建设约2万个标准机柜(18A/20A),总建筑面积13.26万方。一期已建成投运2224个机柜,并已承载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示范区开放道路测试综合管理系统、城市与车联网大数据融合系统、封闭测试场基础测试系统和运营调度系统四大平台。

(三)新型网络设施全面覆盖

构建全市北斗高精度定位网建立了智能化改造路段范围统一采集及应用的高精度地图及定位网;建设10个高精度定位基准站,实现武汉市全域范围内北斗高精度RTK实时定位信号覆盖及数据服务;结合高精地图、三维城市模型形成空间融合一张图体系。高精度定位网,不仅能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全天候厘米级定位服务,还可应用于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建成车路协同5G专用网络建成了国内最大且网络性能最好的5G车联网专网,采用“宏站+微站”相结合方式,全市共建设139个宏站,5G独立网络覆盖全市车路协同道路,确保了测试道路的5G无缝覆盖。

(四)车城网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以数字化手段赋能智能网联城市建设。建成车城网基础平台和车城融合应用平台。平台统一接入V2XLoRa5G设备,以数字孪生技术实时融合车联网、城市物联网动静态数据,推动了智慧城市服务、智慧交通、智能公交、自主代客泊车、车路协同、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监管、交通诱导等多种应用的测试与落地。为多家运营商开展无人驾驶开放道路测试提供了安全监管服务,将城市环境信息、停车场信息、信号灯数据实时推送给智能网联汽车,为优化公交线路运行和车站布局提供支持,在智慧出行、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管理场景产生了良好社会经济效益。

(五)自动驾驶商业化示范应用走在前列

引领全国无人驾驶商业应用。全市累计向18家测试企业累计发放测试及运营牌照566张,累计测试总里程突破483万公里,自动驾驶里程占比91%,超439万公里,自动驾驶时长达到19万小时,实现载客量22万人次,商业化试点订单超过12万单。截至202212月,武汉远程驾驶车辆已达37台,远程驾驶里程(远程驾驶测试、远程驾驶示范应用)达到17万公里。

积极开拓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实现了智慧公交、出租、智慧交通、景区观光、末端物流、智慧停车等6大类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加装236台存量公交车与引入5ADAS公交新车,实现公交智能化,提升车辆运行安全与可行驶效率,提高公交司机智能驾驶的便捷性。投入了48辆自动驾驶接驳车辆完成春笋至小军山地铁站等13条路线自动驾驶路线的部署,运营总里程达36.1km,服务人数达59454人。江汉大学校园及周边开放道路无人物流应用场景,汉南港投放东风EV350 L4级无人驾驶物流车开启港口无人物流应用。

(六)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发布全国首个城市级智能网联道路建设标准发布了《智能网联道路建设规范(总则)》,详细规定了拟开放用于智能网联汽车进行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的智能网联道路的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流程、道路安全风险等级评估方法、智能网联道路准入要求及智能网联道路建设总体要求等内容,为武汉市智能网联道路的安全风险等级评估和建设提供了标准依据,为大规模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依据。牵头编制《车城网平台感知设备接入技术导则》。作为双智试点城市,编制《车城网平台感知设备接入技术导则》为全国加快推广双智协同发展打下基础。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打造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样板城市

一是优化测试示范政策环境。设立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优化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程序,赋予区级先行先试权限。争取省级授权,开放高速公路测试路权,丰富公开测试场景。完善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简化决策程序。制定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鼓励开展相关领域的试点示范。

二是大力推动示范应用工作开展。以武汉经开区为核心区域,辐射东湖高新区、青山区、江夏区、临空港区,加快L4级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应用,提高新车L2级及以上智能驾驶系统装配率,构建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测试、示范应用和商业化模式探索的“武汉样板”。积极申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准入与上路通行试点,为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撑,并以此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武汉经验”。

三是完善智能网联测试环境。加快“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基地”“双智试点”建设,进一步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实现智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车-路-网-云的数据接口标准统一。推进中国面积最大、功能最全、智能化最高的T5级智能网联测试场实现商业化独立运营,并以此为依托建设国内首个面向L4及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研发的综合测试基地,制定武汉市自动驾驶技术评价标准体系,利用封闭测试场的赛道资源,筹划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邀请赛,扩大平台影响力。

(二)强化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重点技术研发

一是支持相关企业突破重点技术瓶颈。围绕核心算法、智能座舱、高精度地图、感知系统、自动驾驶芯片等领域,加速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百度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建设并尽快投入运营,依托华为、小米、亿咖通、光庭信息、中海庭、极目智能、黑芝麻智能、芯擎科技等优质企业,支撑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的迭代开发。支持开展舱驾一体、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等前沿技术的初创型企业发展。组织实施智能网联汽车芯片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

二是引导相关领域企业转型升级。鼓励芯源半导体、凌久微电子、英弗科技等消费电子类芯片设计企业提升技术水平,逐渐向车规级领域拓展。支持新思科技、芯来科技等企业加强面向车规级芯片领域的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研发和IP核(半导体知识产权核)研发布局,提升国产化水平。支持延锋伟世通、住电电装、东风鸿泰等汽车仪表总成类企业开展智慧座舱产品配套。

(三)推进智能网联技术应用实现产业化

一是加快核心成果转化落地推动东风公司、亿咖通、杰开科技、光庭信息等重点企业深化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等重点院校合作,全力开展智能算法、高精度传感等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中信科在C-V2X领域拥有的硬件、软件、解决方案到服务的全链条产品体系实现示范应用。

二是推动车谷光谷协同发展。以车谷为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核心示范区和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基地,以光谷为算法研究、关键零部件重点核心研发区,构建“车谷+光谷”协同产业布局,围绕“光车联动发展”主题,打造产业博览会、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供需对接会及智能网联赛事等产业品牌活动,加快推动光通信企业更多产品上车上路。

三是建设智车牵引芯发展机制鼓励东风公司牵头组建的车规级芯片产业创新联合体,吸纳黑芝麻智能、二进制半导体、芯擎科技、亿咖通、杰开科技和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零部件供应商、芯片设计生产企业、高校院所加入,开展供需对接、技术研讨和产品交流等活动,促进智能网联汽车芯片企业与供应商、整车厂在预研、开发、验证、应用及配套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支持华星光电、亿咖通、光庭科技、海微科技、高德红外等企业的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实现大批量配套。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7月24日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