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突破性发展”的建议收悉。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武汉是全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城市之一,全市拥有乘用车整车企业9家,汽车零部件企业1000余家。2022年,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总产值3497亿元,乘用车整车产量139万辆。汽车产业连续13年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武汉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力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以新能源化与智能网联化为发展方向,加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快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
一是整车产能不断提升。推动东风岚图月产量突破3000辆,逐步提高品牌市场占有率;促进小鹏汽车加快建设,6月正式建成投产,力争全年产量(白车身)突破10000辆;加快东风猛士高端品牌项目建设,今年9月底前正式投产,四季度力争完成1000辆产量目标;提速集度汽车项目建设进展,加快工厂选址工作。同时,推动上汽通用奥特能纯电平台第三款新车型年底发布。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取得成效。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队赴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开展专场招商推介活动;市经信局积极开展龙头企业产业链配套招商,赴深圳、上海、福州、合肥、无锡等地叩门招商,积极接洽对接重点项目。招引集度汽车武汉总部、百度智能网联汽车、博雷顿管理总部及生产基地等多个百亿级项目落户武汉。2023年上半年,全市新签约汽车项目34个,累计投资额超千亿,其中百亿以上项目4个,50-100亿元项目5个。
(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专项支持。聚焦三电系统领域高速轴承、控制模块、核心功率半导体等核心零部件,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车用芯片,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质子交换膜、碳纸等核心材料等领域,2022年以来全市支持课题研究资金5000万元、支持14个市级科技计划专项资金1600万元、助推成果转化签约项目36个,总签约金额2.4亿元的,同时,培育中汽研武汉检验中心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中试平台、武汉达安智能网联汽车中试平台等首批重点中试平台,加快产业化进程。
二是制定发布一批产业技术标准。全市已围绕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定位、道路智能化等方面形成了6项国家、地方和行业技术标准。2022年,我市发布全国首个城市级智能网联道路建设标准《智能网联道路建设规范(总则)》。该标准为全市大规模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及全国相关标准提供经验和参考。我市牵头编制《车城网平台感知设备接入技术导则》,该标准归纳了武汉车城网平台最为突出的建设经验,促进双智工作推广和建设规范。同时,《智能网联道路评估验收规范》《智能网联道路运营规范》《车城网平台建设规范》等地方标准已完成标准查新和立项申请程序。
三是建设一批创新联合体。依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组建了湖北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及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由中国汽车产业领域16位顶级院士专家组成,创新联盟由东风集团、三峡集团、小鹏汽车等63家国内外汽车产业龙头企业组建。全市汽车产业领域已建立了1个院士工作站和23个联合创新实验室,组建了国家级智能交通技术创新中心、湖北省车规级芯片技术创新联合体。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氢能产业促进会等平台,加速推动供应链协同发展。
四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特色学科建设。我市积极支持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和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专业被评为武汉市重点发展专业,并连续4年给予经费支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人才交流培育机制,探索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创新课程结构,优化培养模式。
(三)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一是加快公共领域示范应用。鼓励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在普通公务用车领域的新能源车辆购置比例;对有关企业在公共交通领域采购新能源车辆给予支持。全市新能源公交车7596辆,占全市公交车64%;全市新能源巡游出租车和网约车共约3.6万辆,占全市客运乘用车70%;进一步提升全市公务用车新能源汽车的占有率。全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效果明显,截止2022年底,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累计达到22.2万辆,同比增长91%。
二是加速换电模式试点。加大换电车辆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用车氛围;优化换电基础设施布局,围绕武汉开发区、东湖开发区等产业重点区和火车站、汽车站、机场、港口等交通枢纽设施完善换电站网络布局;构建优质用车环境,加大换电设施接入电网配套工程支持力度,打造经济适用的换电服务半径。全市换电车辆应用场景已覆盖私人乘用、运营车辆及物流运输等领域。全市累计推广换电汽车7682辆,其中商用车110辆、乘用车7572辆;建成换电站58座。
三是加强政策落地见效。近年来,武汉市积极落实国家、省关于提振汽车消费一系列政策,开展系列活动十余个,销售车辆超过2万辆,市级补贴资金约1.3亿元。落实市政府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政策,组建氢燃料电池企业溯源服务平台,2023年安排全市预算氢能产业专项资金5000万元。
(四)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一是优化布局基础设施。构建“合理配置、开放通用、标准统一、智能高效”的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全面优化新能源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全市已累计建成充电桩25万根,换电站150座,加氢站35座。
二是加快车路协同建设。全市路侧基础设施共安装通讯基础设施11736套,感知基础设施1068套。全市累计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示范应用路段总里程为811公里,其中,建成车路协同测试道路123公里。构建全市北斗高精度定位网,实现武汉市全域范围内北斗高精度RTK实时定位信号覆盖及数据服务。建成了国内最大且网络性能最好的5G车联网专网,实现智能车辆全场景的北斗定位系统能力。
三是基本构建完善的供氢网络。我市武钢、中韩石化、液化空气公司等企业均可自产氢源,总生产能力达5000吨/年。三峡集团正在建设制加氢一体化项目,国网武汉电力公司计划投资建设绿氢(电解水制氢)生产基地。周边孝感、荆门、宜昌、岳阳、九江等城市充裕的氢气供给能力,以武汉市为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供氢网络。同时,武汉与襄阳、十堰等兄弟城市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第二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利用各方氢能产业优势资源,打造以武汉为中心的省域氢能大走廊。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我市将积极承担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的打造万亿级汽车走廊、建设全国汽车产能基地任务,加快推进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制定突破性发展方案。聚焦智能网联汽车、车规级芯片、高压快充、氢燃料电池汽车四大领域,制定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行动方案,促进产业能级跨越式增长、品牌影响力跨越式提升、核心技术跨越式突破、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城市,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能规模超过300万辆,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突破6000亿元。
二是着力推动东风加快新能源化转型。支持东风旗下6家企业实现新能源车型全覆盖,大力提升岚图、风神、猛士等自主品牌价值,对先进车型研发和企业品牌宣传给予政策支持,力争到2024年实现自主品牌100%新能源化,新能源车型产销100万辆的目标。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岚图汽车科技、智新科技等东风公司产业链重点项目的融资混改,帮助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管理现代化。
三是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东风猛士高端电动越野车项目9月底正式投产;东风本田四厂加快建设,助推东风本田迈上产销100万辆台阶;集度汽车尽快完成土地招拍挂实现开工建设;小鹏汽车谋划二期项目20万辆产能启动建设;中创新航项目三期尽快投产,四期加快建设。
四是大力促进汽车消费。落实国家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鼓励我市整车企业积极参加促进汽车更新消费、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等活动。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建设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今年新增充电桩60000个、换电站55座、加氢站4座;加快换电模式推广应用,更新换电出租车1800辆;推进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0万辆。
五是推动供应链发展。以长江汽车供应链平台为抓手,推动汽车产业供应链转型再造。推动300家特色零部件企业转型,围绕小鹏汽车、东风云峰、岚图、猛士新能源等整车项目配套生产核心部件。鼓励整车企业与供应链平台公司合作开拓海外市场,加大对整车出口的航线与国际班列资源倾斜力度,支持整车产品“走出去”,力争今年全市整车出口量超过4万辆。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