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融合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的建议收悉。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我市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城市协同发展工作的关心。2021年武汉市获批国家“智能网联和智慧城市协同发展试点城市”,经过两年的建设,全市双智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市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汽车制造业高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前期工作取得的主要效果
(一)智能网联产业链逐步完善
全市已集聚黑芝麻科技、华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亿咖通、芯擎科技、光庭信息、旷视科技等160家智能网联领域骨干企业,培育上市企业1家(光庭信息)和上市“金种子”“银种子”企业3家(黑芝麻科技、极目智能、芯擎科技),地产新车中达到L2级智能网联水平的比例超过30%。
(二)智能网联基础设施建设国内领先
全市开放测试道路里程位居全国前列,已累计开放522条总里程811公里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示范应用路段,成为华中首个行政区全域开放和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域延伸到主城区(汉阳区)的城市。建成世界级领先水平的封闭测试场,涵盖10大测试功能区、130个测试场景和多个实验室群,是全球唯一一个T5级测试场(测试场最高等级)与F2级赛道(赛道长4.2公里)相结合的封闭测试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以数字化手段赋能智能网联城市建设,建成车城网基础平台和车城融合应用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三)自动驾驶商业化示范应用走在前列
2022年6月,武汉成为全国首批发放远程驾驶测试牌照的城市,百度获得了武汉市首张远程驾驶测试牌照,武汉自动驾驶应用进入“全无人阶段”。全市累计向18家测试企业累计发放测试及运营牌照566张,累计测试总里程突破483万公里;投入远程驾驶车辆37台,远程驾驶里程达到17万公里。实现了智慧公交、出租、智慧交通、景区观光、末端物流、智慧停车等6大类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全市共投入241台公交车、48辆自动驾驶接驳车辆开展自动驾驶服务。实现校园及港口无人物流应用,逐步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四)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逐步健全
发布全国首个城市级智能网联道路建设标准《智能网联道路建设规范(总则)》,牵头编制《车城网平台感知设备接入技术导则》。同时,武汉市已围绕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定位、道路智能化等方面形成了6项国家、地方和行业技术标准。《智能网联道路评估验收规范》《智能网联道路运营规范》《车城网平台建设规范》等地方标准已完成标准查新和立项申请程序。
二、下一步工作
在前期全市双智试点建设工作基础上,下一步将继续升级双智建设,以城市需求为出发点牵引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跨领域、跨界协同融合发展的双智模式。
一是进一步丰富应用场景。加快建设武汉综合交通运行中心项目,聚焦基础设施、运输服务、行业治理、交通执法、安全应急5大核心业务领域,形成N个应用场景。围绕交通运行态势分析、城市公共交通多网融合、科技治超、应急物流场景、综合执法、公路基础设施、出租车行业管理、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八个应用场景开展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市动态感知能力,搭建物联感知平台,加强对桥梁、管廊、停车、燃气、渍水、危险品、特种设备等物联设备的部署,解决内涝、电梯安全等治理难题,支持90%的感知场景需求。
二是加强数据融合。加强城市大脑“数据总枢纽”建设,协调推进交通运输、公安交管等部门有关交通、道路等信息和数据向城市大脑汇聚,通过大数据能力平台进行数据开放和共享,促进“双智”协同发展试点工作数据融合。同时加强交通运输、公众出行服务等领域的数据融合应用,开展政企合作,依托中国电子、武汉理工等重点单位,聚焦公共交通、客运出租汽车、共享单车等方面开展数据共享共用、分析挖掘等工作,力争形成一批有价值的公共数据服务产品。
三是加强算力融合。夯实武汉云基础底座,持续提升武汉云服务能力,增强武汉云高并发服务能力,满足各单位服务需求,为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算力支撑,促进“双智”协同发展试点工作算力融合。
四是鼓励双智市场化运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双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封闭测试场等高投入项目尽快开展市场运营,获取市场回报;参与应用场景创新建设,提高市场渗透率,逐步建立良好运作的商业闭环。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出行、交通气象以及智慧交通等数据库建设,积极探索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城市基础设施的数据开放和共享,推动保险、物流、停车等场景应用。鼓励具有跨领域运营经验的优秀企业成为我市新的城市车路协同运营商。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