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抢抓新能源发展战略机遇 推动武汉新能源产业链的持续发展”的提案收悉。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作的关心,您提出的有关建议十分中肯。国家保能源安全任务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而紧迫的要求。新能源汽车作为新能源产业链中重要的应用方向,其产业先进性体现了新能源产业的整体水平。
一、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全市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迅猛,全市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神龙、8家乘用车整车企业均能生产新能源汽车,2021年,全市新能源整车产量10万辆,同比增长403%。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0万辆。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核心关键环节,强化招商引资,全面“延链、补链、强链”;依托龙头企业,重点加快新能源、三电系统、智能网联等领域的突破发展;联合重点企业、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机构,积极开展核心技术创新攻关,加快成果转化,力争于2025年末,助力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达万亿级。
一是加快提高新能源汽车产量。推进岚图产销实现20万辆,产品线进一步向MPV、轿车车型延伸;推进上汽通用Ultium智能纯电平台建设,使武汉分公司成为上汽通用汽车最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推进吉利路特斯智能工厂项目建成投产,加快路特斯科技全球总部建设。加快东风本田四工厂开工建设进度,提升东风本田新能源汽车产品产能。积极引进造车新势力,加快小鹏汽车中高端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争取小米汽车项目在武汉布局;积极跟踪特斯拉第二工厂项目。
二是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优质企业。支持芯擎科技、黑芝麻科技研发车规级芯片、对标世界领先水平,实现汽车芯片量产及商业化应用。鼓励智新科技在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武汉惠强在锂离子电池隔膜、武汉理工氢电在燃料电池膜电极领域、众宇动力在燃料电池电堆、国家电投在质子交换膜等领域继续突破,推进先进产品规模化生产、商业化应用。瞄准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汽车半导体、高端车用电子元器件等关键零部件领域,培育本地“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发展,打造一批“小巨人”、“独角兽”、“金种子”、“银种子”和“隐形冠军”企业。
三是加快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精准招商。立足“强链、补链、延链”,紧盯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策划一批产业链补短板项目。进一步规划完善江夏上汽通用配套供应商园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进制造园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专业园区,积极引进汽车芯片、“三电”上游配套、车载感知系统等高附加值关键零部件项目,引进一批新能源汽车领域关键领军企业。
二、大力推进动力和储能电池领域加快发展
(一)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大力推进总投资220亿元的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及储能四期项目建设进度,力争2024年初建成投产。积极支持投资100亿元的恒信楚能锂电池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围绕首款“湖北造”储能锂电池“楚能一号”,进一步提升本地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年产能30GWh,将建成华中地区最大的刀片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鼓励亿纬锂能储能总部及储能技术研究院加快建设,积极开展锂离子电池核心技术研发制造,助力本地电池产业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
(二)加快动力和储能电池技术研发和转化
一是聚焦动力与储能电池、电池及整车系统等重点方向,组织实施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指导支持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青山区等重点区域头部企业,瞄准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和催化剂等细分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目前正在项目申报中.
二是支持高校院所实施知识创新专项,围绕前沿技术开展研究,目前拟支持“基于多尺度信息融合退役动力电池健康状态评估关键技术研究”“生物质醇氧化辅助的高效电催化制氢性能研究”“燃料电池用低PT高熵催化剂的开发”等项目12项,安排资金75万元。
三是聚焦新能源领域,梳理在汉高校院所科创资源与成果产出的富集领域,打造一批中试平台(基地),推动实验室美果尽快转化为工程化、产业化成果。目前,已建和在建中试平台(基地)7个,其中,建成东风集团技术中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仿真测试、评价一体化中试平台”“新能源试验中试平台”等企业类平台6个,依托湖北工业大学建设“新能源电力系统安全装备湖北省中试基地”,正逐步实现对外开放和开展公共服务。
四是支持建设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武汉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技术研究院,近年来共拨付资金1000万元。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依托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大专院校,新能源整车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武汉新能源车及零部件检测中心、湖北省电动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氢能汽车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邮科院、资环工研院、新能源汽车工研院等科研院所,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专业、方向人才培育,积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孵化,加快专业领域高端人才培养、交流,为促进全市新能源汽车专业发展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
(四)积极支持储能产业发展
加强政策指导,配合市发改委着力推动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在光伏、风电、百万千瓦储能基地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与政策指导和服务。坚持资源开放与产业培育融合发展,立足武汉地区优势技术和产业条件,巩固发展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材料及装备制造基地。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2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