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对标江浙地区,突破性发展武汉市县域民营经济建议》的提案收悉。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紧扣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和全市“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空间发展布局,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加快全市新城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把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争当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贵会提出的5条建议十分中肯,非常及时,对于我们推进我市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提振县域经济民营企业家精神
(一)形塑企业家精神。
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我市将于下半年开展突出贡献民营企业、优秀民营企业家评比表彰工作,而今年仅有2个市级表彰项目,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对民营经济重视,我局正会同统战部、工商联起草表彰工作方案,将创新评比表彰方式,以评促进、以评促优。此次表彰工作将进一步挖掘我市企业典型,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良好尊重企业家舆论氛围,提振发展信心。
(二)开展企业家培训。
组织2022年武汉企业家国内高校培训班项目,将于今年8月、11月在浙江大学组织两批次、近百名领军企业和高成长企业负责人,就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企业管理开展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启动“万企育才”培训工程,全年将组织开展36个专业化培训项目,线下培训企业高管近万名,同时将同步开展网上直播。
二、提高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站位
(一)强化政策支持。
为加快我市新城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制定下发《武汉市加快新城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成立市加快新城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和各新城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面领导加快新城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同时市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继续发挥职能,统筹协调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工作。
(二)创新容错机制。
开展容错纠错机制建设专题调研作为本年度的审理工作要点,拟通过开展容错纠错机制建设研究,划清“可容”的“边线”和“不容”的“红线”,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进一步提高政策策略运用水平。收集梳理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相关文件和规范,已于4月编印《武汉市纪检监察机关容错纠错机制实施工作资料》,供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在执纪执法过程中参考运用。在工作中办理的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三个区分开来”指导性案例,对容错纠错的适用主体、适用领域、适用情形进行评析和阐释,为容错纠错工作提供示范引领,切实保护和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当前已撰写1个指导性案例建议稿报送省纪委。
(三)完善服务体系。
以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调整成副局级规格事业单位为契机,增强统筹全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能力,建立健全纵向贯穿市、区、街,横向集聚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服务、公益性服务资源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依托武汉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建设,按照“企有所呼,我必有应”的要求,开发企业服务一体化平台。建立政府和企业线上连接通道,归集惠企政策,发布《国家、湖北省和武汉市支持民营及中小微企业政策简编(2022年版)》,连接企业诉求,实现惠企政策的精准推送和线上反馈,形成企业诉求的快速响应和闭环处置。
三、推动县域民营经济务实发展
(一)加强“专精特新”梯次培育。
积极推动我市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加快专精特新发展。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目前已形成市级1307家、省级871家(其中省级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获批417家)、国家级49家的梯度培育体系,向省经信厅推荐292家企业申报国家级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二)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市发改、市科技、经信、财政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实施意见责任分工的通知》(武发改体改〔2021〕107号),提出要破除要素流动的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不得要求民营企业必须在某地登记注册,不得为企业在不同区域间的自由迁移设置障碍。开展“一照多址”改革,探索简化平台企业分支机构设立手续。完善企业注销网上服务平台,进一步便利纳税人注销程序。对设立后未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无债权债务的市场主体,可以按照简易程序办理注销。
(三)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将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写入《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准入的政策措施,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增加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畅通惠企政策传导机制,推行“免申即享”。建立清理和防止拖欠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账款长效机制。编制了《武汉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上报国务院,积极申报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统筹全市深入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确保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获取要素。
四、缓解县域经济融资难融资规局面
(一)加大普惠小微信贷投放力度。
推动小微企业“四张清单”金融服务机制落实落细,培育形成“敢贷、愿贷、会贷、能贷”的氛围。指导辖内金融机构运用好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和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下调的政策空间,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制造业等领域。截至2022年5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551.44亿元,较年初新增216.46亿元,同比增幅27.27%,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二)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质效。
市地方金融局会同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武汉市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信用培植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武银营[2022]13号)》,将做好中小微企业信用培植作为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工作予以推进,力争全年成功培植中小微企业200家。在“汉融通”线上首贷服务中心的基础上,依托科技金融工作站等服务窗口设立首批线下首贷服务站,实现线上线下双轮驱动。首批32家线下首贷服务站除市民之家及4家新城区站点以外,均设立在科技园区以及科技孵化器内,将助力更多中小微企业破解首贷难问题。
(三)持续拓展信用融资方式。
大力推进“信易贷”、“银税互动”等信用贷款产品,通过银行与税务系统线上直连,客户授权调阅税务数据用于辅助授信审批,帮助小微企业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提升小微客户信贷便利度。如建行创新推出的农信云贷、裕农信用贷、龙虾经销贷等线上线下产品;交通银行银税互动产品有线上税融通、企业税融通、普惠e贷;平安银行信用贷款产品KYB税金贷、速票贷、速微贷和新一贷等;汉口银行“信用税e贷”等,客群覆盖广,额度需求广,极大满足了轻资产、无抵押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四)继续落实纾困贷款贴息政策。
2021年,全市金融系统依托汉融通平台开展助企纾困,实现“0人工”的全线上化操作,与26家银行、智慧城市数据中枢实现系统直连,根据借款人授权,可直接向经办银行、市直相关部门提取融资和贴息所需数据。企业全程通过汉融通官网或微信小程序就能完成申报,整个过程最快仅需10分钟。2021年依托汉融通平台发放纾困贷款1163.75亿元,惠及中小微企业(含小微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31533户;截至2022年7月初,“汉融通”平台入驻企业10.2万户,累计融资笔数12.24万笔,累计融资金额2781亿元,累计拨付纾困贷款贴息资金17.18亿元,让企业和群众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
五、壮大县域经济民营企业家队伍
(一)做大市场主体。对市场监管领域承担的“证照分离”改革任务,按照“四扇门”要求,已完成取消审批3项,审批改备案1项,优化审批服务8项(含自贸区改革事项),任务完成率达到92.31%(仅剩1项还在推进当中);配合市职转办研究起草并提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印发“一业一证”改革行业清单(2022年版)的通知》,推进落实全省19个行业“一业一证”改革,并将改革行业拓展到24项(其中,市市场监管局牵头12项,参与8项)。积极牵头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和汉口银行等商业银行,主动对接省局、人行武汉营管部等部门,推进业务系统深度对接,将银行预约开户纳入企业开办“一事联办”范畴。上半年,全市共新登记市场主体20.16万户,其中一季度9.14万户,二季度11.02万户。
(二)壮大企业家队伍。将新型企业家队伍培育纳入武汉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搭建企业家专题培训、学习考察、对接合作、代际交流、导师帮助等交流合作载体,大力培育专于规模企业治理和价值链升级的领军型企业家、专于新兴产业运作和知识结构新颖的创新型企业家、专于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视野的外向型企业家、优秀青年企业家。支持在主营业务领域属于行业一流技术专家,经营管理能力突出的企业创始人和联合创始人,直接申报武汉英才产业领军人才,为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人才生态环境。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2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