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20220004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7-26 10:25
分享:

您提出的“关于开放智能网联应用场景和政策支持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已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汽车正由人工操控的机械产品逐步向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的智能产品转变,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高地。

一、我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情况

2016年11月,国家工信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合作协议,明确在武汉经开区建设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区。2017年,市政府批准武汉经开区建设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2018年7月,市政府成立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各项建设工作。全市以武汉经开区为核心区,东湖高新区、江汉区等为发展区,大力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2019年9月,我市出台了《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开放测试道路路段和第三方专业管理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车辆载人载物商业化试运营。2021年5月,我市成功入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双智”)协同发展首批示范城市。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全市已累计开放公开测试道路338公里,其中,建成车路协同测试道路123公里,其中武汉经开区106公里、东湖高新区13.4公里、江汉区3.6公里,全面覆盖5G信号、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路侧感知设备和车路通讯系统,具备L4及以上等级自动驾驶测试运行条件。目前正在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涵盖10大测试功能区和多个实验室群,建成后将形成“封闭+开放+仿真”三位一体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体系。

(二)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方面

全市已累计发放85张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牌照,其中道路测试牌照51张,示范应用牌照34张;全市在共享出行、公交接驳、清洁环卫、物流配送、智慧停车等场景已开展深入应用:在智慧交通领域,开通了武汉首条智能驾驶公交线路,武汉经开区236辆公交车均已安装车联网终端设备;投放近百辆自动驾驶出租车,累计常态化运行210万公里;为1万台社会车辆加装车路通讯智能装置,实时推送红绿灯、停车位、路况等信息;建成国内首个自动驾驶主题公园,投放车辆22台,接待人数2万余人;投入12台无人驾驶末端物流车、货柜车,在江汉大学等区域完成投送服务2万余次;改造建设了一批智慧立体停车场,实现自主代客泊车场景应用。

(三)产业链培育方面

2021年,全国新车市场中达到L2级别以上的智能汽车渗透率为12.7%,随着我市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的建设和“双智”工作的开展推进,全市自主品牌智能汽车渗透率逐步提升,东风风神智能汽车渗透率达14.06%,岚图汽车渗透率达到100%。以国家试点示范任务为抓手,全市已集聚黑芝麻科技、华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亿咖通、芯擎科技、光庭信息、四维图新等一批智能网联领域骨干企业,在自动驾驶芯片、自动驾驶系统、车载娱乐系统、车载感知系统、智能座舱、高精定位、车路协同等方面形成特色。

 (四)标准规范建设方面

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应用基础上,我市积极探索标准规范建设工作。全国首个城市级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标准《智能网联道路智能化建设规范(总则)》已于今年4月正式发布,明确了智能网联道路的建设目标、原则、流程,提出了道路安全风险等级评估方法,规范了智能网联道路准入要求。根据国家新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办法,我市已于今年6月迭代印发《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简化流程,减轻企业负担,探索商业化(可收费)试点、远程驾驶测试及应用。

经过近些年发展,我市智能网联产业已累积一定的产业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如示范应用场景有待丰富,技术标准、政策法规对行业发展支撑力不足,市场化商业模式不成熟等。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下一步,我市将以“双智”试点建设工作为抓手,推进“智慧的路”与“聪明的车”协同发展。

一是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扩充示范应用场景。加快建设智能网联封闭测试场,尽快形成封闭测试场+开放测试道路+仿真实验室的三位一体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体系。探索开放跨区测试道路路权,通过分级、分区域、滚动式开放的方式,以武汉经开区为起点,首先扩展到汉阳区重要商圈及景点,然后向机场、武汉站、汉口站等市内重要交通枢纽和黄鹤楼等市内重点景区扩展,最终实现市内重点区域和路段的全面开放。实现Robotaxi、Robobus、末端物流等车型的商业运营试点,推动萝卜快跑自动驾驶出租商业化试点在我市落地,推动东风领航等自动驾驶出租车开展商业运营试点。

二是不断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法规体系,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认真落实《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积极探索商业化(可收费)运营模式、远程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安全员在副驾驶位置)等。推动发布《智能网联道路建设规范(总则)》各项建设细则,为道路智能化建设项目后期的施工建设提供指导作用。同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车城网智能感知设备接入规范》和国家标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交通设施设置规范》的制定工作。

三是推动建设“双智”城市智能底座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武汉经开区开发部署并基本建成车城网基础平台和车城融合应用平台,车城网基础平台可实现边缘云全息感知融合、车城融合感知、车路协同、指挥调度等功能;车城融合应用平台可实现测试运营、测试系统仿真模拟、智慧交通管理、应急指挥等功能。目前,车城网部分数据已实现和市交管平台的对接交互。随着跨区测试道路的开放,将逐步推进测试运营功能与各区实现对接,推动车城网平台向市级城市智能底座平台发展。

四是积极培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逐步形成集聚效应。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重点针对车载光学系统、车载雷达系统等车载感知系统和车用芯片领域,引进如华为、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企业。推动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本地显示面板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智能座舱业务。支持高德红外毫米波雷达产品、红外车载夜视系统等本地企业智能化部件项目加速产业化。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2年7月26日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