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应急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建议》收悉。我市高度重视,经会同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应急管理局等部门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推进应急产业融合发展,是打造应急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迫切需求;提升应急产业创新能力,是实现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培育应急产业骨干企业,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对建设高水平的平安武汉也具有重要意义。您提出的推进应急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应急产业创新能力;培育应急产业优势骨干企业等各项建议,也正是当前我市正在落实的重点任务。
一、推进应急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2021年,市政府办公厅批复《武汉市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对推进我市应急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推进应急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积极采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依靠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促进应急产业与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二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应急人才资源、科技资源、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实施应急理论、技术研究,装备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三是实施消防应急装备提升计划。规划建设消防站68座,配齐各消防站各类消防车辆、装备、器材和物资。四是实施应急夯基工程计划。分别建成国家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综合应急指挥中心、“互联网+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风险监测预警管理体系、应急物资保障能力、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治理、应急科普教育培训场馆等重点工程。
我市实施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是加速应急产业发展的窗口期和机遇期,必将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军民融合、先进制造业等与应急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必将壮大应急通信产业链与信息技术运用;必将加速应急产业数学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必将持续优化应急产业结构;必将催生更多应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增强应急产业创新能力
(一)持续支持产业自主创新。我市持续推进包括应急产业在内的重点产业创新计划,为应急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科技副总”成效显著。全市先后已组织259名教授专家到岗履职服务,深受企业欢迎,已成为我市推动产业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的特色举措。二是创新能力持续攀升。重点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智能化改造、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目前,我市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达21家,居副省级城市首列;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总数累计达到33家,居全省榜首。三是政策支持持续加力。对获批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奖励100万元;对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1000万元支持;对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三年内给予30万元支持;对落地科技成果转化最高给予2000万元补助;对新获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给予150万元奖励,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创建国家级企业服务平台。武汉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始终秉承改善营商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助企服务数字化、精准化、智慧化工作理念,持续优化服务超市、专精特新、应急资金、服务补贴券、万企育才、创业之家、创业天使创师、示范基地、运行监测与服务、“两新”党建等个性化服企专区功能,为企业提供导向性、专业性和实践性辅导服务。目前,平台注册企业86448户,分别入驻机构385个、创业之家94个、创业天使导师197名,发布惠企政策1355条,企业在线申报项目858项,发放应急资金约28.42亿。2021年,被评为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三、培育产业优势骨干企业
(一)“专精特新”企业加速成长。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专精特新”有关工作部署,不断完善“专精特新”培育库,落实“专精特新”支持政策,构建“专精特新”专业服务体系,推动涵盖应急等多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加速成长。2022年上半年,全市新增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6家,新增市级“专精特新”培育企业374家,已建立市级培育1307家、省级871、国家级49家、国家重点26家的梯次发展格局。采取“免申即享”方式为454家“专精特新”企业兑现奖励资金1.019亿元。
(二)申报国家安全应急应用示范企业。聚焦5G、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和新材料等在安全应急产业集成应用的装备制造、信息通讯、软件工程、服务提供商等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安全应急应用示范。2021年,分别组织武汉湾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腾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应急预警与救援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博晟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地大信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申报国家安全应急应用示范企业。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2年7月16日